粮田茶园活跃着一批科学家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2-03 09:34:06
浏览

原标题:粮田茶园活跃着一批科学家

   9月以来,皖北干旱少雨,安徽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种植的1000亩大豆依然实现了稳产——平均亩产超过200公斤。

   老徐的成绩离不开“军师”乔玉强。自2011年起,来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乔玉强就在徐淙祥的农业合作社当起科技特派员。如今,在安徽省农科院有248名“科特派”分布在全省各地——他们的足印留在皖北的粮田,也踏遍江南的茶园。

   “科特派”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从事的是怎样的工作?11月9日至23日,记者跟随安徽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群体走进皖南山乡,近距离观察“科特派”工作制度为安徽乡村振兴带来的显著变化。

  脚踏实地,助农增收有底气

   “老徐家有栋三层小楼,一楼存放农资农具,二楼办公,我在三楼支个床就是单身宿舍了。”近日,在安徽省农科院,记者见到了科技特派员、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乔玉强。平头方脸、皮肤黝黑,个子不高但身材板实——记者眼前,拥有博士学位的乔玉强少了些“书卷气”,更像个刚下地回来的农家汉子。

   科技特派员要经常下地,乔玉强平均每年有四个多月扑在徐淙祥的大田里,土壤墒情、播种行距、水肥配比、病虫害防控,事事操心。

   “办公室里是搞不出农业的,‘科特派’不下地,对农民兄弟讲话就没底气。”乔玉强给记者举起了例子:近年来,皖北平原引进了“安农0711”。“安农0711”是个抗逆性强、稳产性高的小麦新品种,但播种时行距必须控制在20厘米左右。播种行距太宽,小麦穗数少、产量低;行距太窄,会出现严重病虫害。

   “这个20厘米的播种行距就是我们和农民兄弟在大田里反复试验得出来的。”面对记者,乔玉强自豪地笑了。如今,“安农0711”每年在皖北平原推广种植近200万亩。今年11月,在安徽省通报表扬的100名科技特派员中,乔玉强的名字被排在了第一位。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这是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服务“三农”的“传家宝”。11月9日,在安庆市岳西县岩河村的梨园里,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站长、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高正辉研究员一手拿着园艺剪,一手操着手锯为果农示范剪枝,这是今年他第四次来到岩河。三十多位农民围站在高正辉身边,还有人拿出手机拍摄剪枝视频。安徽省委办公厅驻岳西县岩河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郭承勇告诉记者,今年岩河村60亩梨园产了3万斤雪梨,是收成最好的一年。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下,岩河村32户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10%。

   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现场观摩指导等形式,安徽省农科院的“科特派”们累计举办技术培训班565期,培训农民超过2万人次。

  献智献力,构建在地化服务体系

   “行业传帮带是我们的传统,培养青年科技骨干,接续服务地方农业特色产业是我们的使命。”

   11月10日,安徽省农科院与岳西县就双方合作共建的岳西特色农业研究所下阶段合作召开座谈交流会。原安徽省特色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岳西特色农业研究所所长范涛研究员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身旁的80后、省农科院园艺所仁果研究室主任、省果树体系岗位专家齐永杰博士。

   多年来,如何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精准对接“三农”,一直是“科特派”们思考的课题。如今,以齐永杰为代表的省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找到了在地化服务这个“秘诀”。

   2017年,通过院地“联姻”,岳西特色农业研究所应运而生。今后,省农科院岳西所“茶叶、蚕桑、蔬菜、果树、中药材、生猪”等6支专家团队,将紧密对接岳西县6个乡镇和30个重点村,协助当地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