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劳务品牌做大富民产业(2)
20天培训结束后,何希洪顺利通过考评,取得了重庆市云阳面工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如今,何希洪夫妻二人就在云阳县城持证上岗开起面馆,一个月能赚近1万元。
“为了切实提升面工技能,人社部门全程跟踪教学过程,落实三方机构开展技能鉴定评价。”向青松表示,未来还争取将云阳面工纳入国家专项技能,制定职业技能标准,提高培训层次,为云阳面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我们还定期举办云阳面工职业技能大赛,选拔面业制作大师。”日前,由云阳县总工会、县人社局、云阳面业协会承办的“云阳面匠”职业技能大赛圆满落幕,近百名制面技术工人的高超技艺展示了云阳面工的新形象。
“面业加工经营成本低、收入稳定、方式灵活,能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创业打下技能基础。”向青松告诉记者,2019至2021年,云阳县开设面业加工培训班50余期,培训脱贫人口近4000人。
升级制作工艺
增强竞争实力
自80年代起,云阳面工用面机创造出辉煌。然而,现代化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国内面业生产巨头持续拓展市场,云阳面工面临着全新挑战。
“云阳面工工厂化的生产企业比例较小,大多数是小规模家庭作坊,集中在各地农贸市场,按前店后厂的模式经营。”向青松告诉记者,要把云阳面条产业做大做强,为云阳面工提供产业支撑,就不能只依靠一台小小的面条机。
技术升级势在必行。“我们提出了就业创业五年行动、万人返乡百亿创业等计划,鼓励面业成功人士返乡创办加工企业,带动本地群众就业。”向青松说。
云阳面工鲜面只能现吃现做,挂面含水量低更易于储存运输。因此,从鲜面到挂面,成为升级到规模化生产的云阳面工的共同选择。
2003年,云阳县政府创建了返乡园,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吸引在外创业成功的面工回乡反哺。2008年,面工冯小艳返乡创业,从小设备到万吨加工智能化,目前已发展成总投资3900万元,集种植、加工、销售、仓储服务、“三农”服务一体化的民营企业,年产值6000多万元。
无独有偶。作为首批外出打拼的云阳面工,陈绍全2016年受云阳政府邀请返乡创业。走进重庆陈大毛面业发展有限公司工厂,一套全自动的机器平稳高效运转,经过和面、压片、切条、截断多道连续性的工序后,小球藻面、益生元面、富硒面、辣木面……各种添加不同营养元素的面条源源不断生产出来。
“为了提升竞争力,我们联合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等院校,研发了菊芋面、小球藻面等各种新产品。”陈绍全告诉记者,“还引入全自动流水线,以往每小时只能产300斤左右的面条,如今每小时可产1吨至2吨不等。”如今,陈绍全每年平均投入100万元搞研发,建设备、提工艺,现在年生产能力2万吨,带动本地群众41人就业。
近年来,云阳县培育出3家产值及销售过亿元的加工企业。云阳面工们回家乡开办工厂,为本地群众带来不少就业机会。
“以前在外地工地做散工贴补家里,如今在家里就能赚到钱了,工厂也比工地轻松。”重庆陈大毛面业工厂工人熊孟琼一边给面条打包装,一边告诉记者。她已经到厂里工作3年多了,每个月有4000多元工资,休息日还可以照顾两个女儿,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云阳县还积极推动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对传统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我们与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云阳建立了‘中华面食研发基地’,开展科技攻坚项目,提升云阳面条产业市场竞争力。”向青松说。
目前,云阳面业加工正逐步成长为全县经济支柱产业、就业创业民生产业。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06日 13 版)
(责编:白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