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2-09 09:03:07
浏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坚定不移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保护生态,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湖南省石门县境内的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眼下正是冬候鸟来这里过冬的时节。在江坪河乡,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康祖杰在望远镜里又发现了熟悉的身影——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我们已经连续14年监测到这一珍稀物种,最多的一年记录到47只。”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物种基因库”。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依托“湖南屋脊”的生态优势,当地擦亮“生态壶瓶”金字招牌,形成了有机茶、林下经济等支柱产业,仅茶叶年产值就达到9800多万元。

  绿色发展,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路径。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山间,绿树成荫,蜜蜂飞舞。“现在依靠‘林药蜂’,每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多元。”初冬时节,药材刚收,单天麻一项就卖了6万多元,长乐坪镇桥坪村村民尹城祥喜上眉梢。他在田里栽种厚朴等经济林木、蜜源植物,林下套种草本中药材,田间地头养蜂,这碗“生态饭”越吃越滋润。

  五峰县地处武陵山区,曾是深度贫困地区。2016年以来,五峰设立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物种——中华蜜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探索推进“林药蜂”生态发展模式。现在,全县养殖中华蜜蜂达11万群,带动2000多户农民增收。

  科技赋能,在合理利用中实现有效保护。

  兰科植物观赏和药用价值高,一度面临过度采挖的威胁。不少兰科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石宝历经10余年科研攻关,攻克独蒜兰种苗繁育及人工栽培难题,成功实现规模化人工种植,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人工栽培技术的突破,有助于对兰科植物在利用中实现保护。今年,人工栽培的独蒜兰丰收,产量超过40吨,产值超过2000万元。”张石宝说。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爱知目标”(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中的设立陆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等3项目标超额完成,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可持续管理农林渔业、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等13项目标取得良好进展,总体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令人备受鼓舞,感谢中方在领导和指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方面所做的努力。”《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经验值得学习推广。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中国不仅致力于保护本国生态环境,而且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