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新征程|打造太空家园
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会师”太空。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创造了中国空间站访客新纪录,同时也对空间站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周,《面对面》专访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室主任卞强。
航天员的“保护伞”
距离中国空间站约400公里的中国航天员中心,与空间站组合体1:1大小的地面伴飞舱里,环控生保团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模拟6名航天员的在轨活动,团队需要对舱内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记者:为什么伴飞舱你们也要密切关注它们的数据变化?
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室主任 卞强:因为天上的这套系统运行时间长了之后,我们不知道它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在地面这套模拟系统的时候,我们会比天上提前一到两天,程序要提前一到两天。
记者:什么叫提前一到两天?
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室主任 卞强:如果说明天要干的事情,我今天就给它干了。比如说像乘员轮换6个人的系统,马上要进6个人了,我会在提前一到两天的时候,把地面的代谢模拟系统调成6个人的状态,我要看看我这个环境控制能力,在什么时间会达到最高点,在什么时间平衡浓度会有可能超限,会启动非再生功能。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5天,验证空间站系统航天员在轨轮换保障能力。
记者:能保障他们几天,最大值?
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室主任 卞强:十天。
记者:这十天再往上还有可能吗?
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室主任 卞强:有可能。工程上给我们提的要求最大是十天,其实从目前这个系统状态来看,长期六个人也是有可能的。
记者:你说的长期是多久?
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室主任 卞强:十五年。我们不光在核心舱有,在问天舱还有一套再生生保系统,这两套系统是备份关系,核心舱坏了用问天舱的,如果两套全坏,我还有一套非再生系统去保底。有这三套系统在天上,我们可以短时保证六个人十天,如果工程上有需要,六个人长期在轨,我们也可以通过工作模式去设计。
国际空间站20年的运行经验表明,环控生保系统在轨故障率高,平均每年22起。卞强和他的团队也面临着同样的风险和挑战。要攻克难关,更要杜绝隐患。为了保证安全,团队工作人员不仅要在各阶段全方位排查故障,还要经过高强度、多批次试验,让隐患暴露出来,让产品不带任何隐患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