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专家:节能控排提效多措并举
人民网北京12月13日电 (王绍绍、实习生施懿芝)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重大战略。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介绍,黄河流域横跨我国西部、中部、东部9个省(自治区),既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带,又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及制造业基地。《指导意见》瞄准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短板,围绕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水资源集约化利用、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提升、产业数字化升级等主线,着力提升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为“十四五”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化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描绘蓝图。
水资源短缺 绿色发展促进资源集约
据统计,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47亿立方米,不到长江的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除四川一省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外,黄河流域中下游各省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普遍大于水生态承载力。
刘文强介绍,工业用水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用水门类之一。2021年,黄河流域工业用水量132.2亿立方米,占黄河流域用水总量的比重约11%。近年来,黄河流域成为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要求黄河流域必须坚持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指导意见》指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是重点用水行业,要大力推广工业节水工艺技术装备,加强工业水效示范引领,推动再生水、海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这将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而实现用水效率效益的全面提升。”刘文强说。
综合能效提高 助推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型
黄河流域依托丰富的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布局了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金属原材料工业基地,资源禀赋决定了黄河流域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的特点。
据统计,我国超过70%的煤炭产量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古3省区,黄河流域石化、冶金、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力等四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68%,流域内的内蒙古、山西分别是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最大的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刘文强介绍。《指导意见》提出,要坚决遏制黄河流域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盲目发展,落实“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碳排放强度控制等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围绕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指导意见》提出统筹提升重点用能工艺设备产品效率和全链条综合能效,积极推进用能高效化、低碳化、绿色化,为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刘文强表示,以上任务包含了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对黄河流域工业节水、节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将更有利于黄河流域各省区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降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加快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兴产业转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技术迭代创新 提升绿色制造协同效率
同在黄河流域,上下游各省区的工业化进程却不尽相同。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绿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最突出的区域,和下游地区和东中部地区相比绿色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其中,宁夏、内蒙古、山西等省区的碳排放强度均居全国前列。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