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纪录片,如何走向未来
原标题:中国科学纪录片,如何走向未来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海报受访者供图
彩虹下的塔黄 胡昆池摄
胡昆池与塔黄合影 受访者供图
宋波在研究塔黄 受访者供图
周叶在广西拍摄海菜花 受访者供图
《同象行》海报受访者供图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实习记者 苏菁菁 策 划:操秀英
中国快速发展的科技,无论在内容还是技术手段上,都为科学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当下需要的,是更多有志于此的人投身其中,打造出更多的精品,让科学在纪录片中鲜活呈现、生动流淌,融入人们的思维方式,塑造民族的科学精神。
强紫外线、严寒、狂风。青藏高原东南部,贫瘠的土地上,棱角分明的流石堆积在一起。
胡昆池戴着墨镜侧躺在这堆乱石上,神采飞扬。在他身旁的是一株正在肆意生长的黄色植物,名为塔黄。找到它,记录它,胡昆池团队花了几个月。
许多这样的寻找和等待,成就了被誉为可媲美BBC纪录片的《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胡昆池是这部纪录片本草一集的导演。
这是中国第一部植物纪录片,开播至今,连严苛的豆瓣网友都打出8.5的高分。
“让科学在纪录片中生动地流淌,融入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民族性格中。”《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总导演李成才说,这是他拍科学纪录片的初心。
这确实是科学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主导制作的纪录片《宇宙》,在全球收获了数以亿计的观众。30多年后,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尼尔·泰森制作了一部向《宇宙》致敬的纪录片。他说,自己之所以会成为一名科学家,就是因为小时候看了卡尔·萨根的《宇宙》。
以《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等优秀作品为代表的国产科学纪录片,亦在探索中前行。
漫长时间的投入
制作纪录片历时三年,一半时间用于学习和调研
塔黄常常让李成才热泪盈眶。
这种植物十分稀有,在荒寂中独自坚守,一生只开一次花。
但如何讲好塔黄的故事?从嫩芽到绽放,从繁衍到逝去,它经历了哪些生命阶段?它为何一生只开一次花?它与“好友”迟眼蕈蚊如何合作?
这些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主创团队想要回答的问题,而他们最大的困难是植物学知识的壁垒。
“空白领域知识的积累离不开时间的积淀。”《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另一位总导演周叶说。
该纪录片制作团队成员大多是影视专业出身,在制作纪录片的三年时间里,他们用了将近一半的时间学习和调研。他们不仅要熟悉相关植物的自然属性,还需要了解植物的人文特点、历史背景。
2018年,胡昆池与团队前往香格里拉,实地“探访”塔黄。
往年,在夏初的数十天内,塔黄会迅速长出1.5米—2米的巨型花絮。通过前期的学习积累,团队成员早已记住塔黄的模样,但当真正爬到流石滩上后,一天,两天……六天过去了,大家仍找不到塔黄花苞的身影。
胡昆池想求助团队的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波,但是流石滩上没有信号,一个个“疑似”塔黄的图片无法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