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当地时间12月17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供图
人民网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余璐)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当地时间12月19日,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
经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近两周的谈判磋商,在大会主席国中国的引领和推动下,各缔约方在“框架”目标、资源调动、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等关键议题上达成了一致。
“历经4年,我们终于来到了旅程的终点。我们手上的一揽子文件能够指引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共同遏制并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并惠及全人类。”COP15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
早前,黄润秋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作为主席国,为推动“框架”谈判和重点难点议题一揽子解决,会议期间,针对谈判中存在的资金机制、资源调动、“框架”目标等分歧和难点,中方专门安排了有关工作加以推动。
一是在12月14日召开代表团团长会,100多个国家参会,52个缔约方聚焦难点、关键议题开诚布公发表了意见,反映了各缔约方在关键议题上的灵活性和诉求,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方向。
二是采用“双轨”谈判策略,在工作组、接触组技术层面磋商之外,组建了三个部长级协调工作组开展磋商,充分发挥部长们的领导力和决断力,推动关键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已推动资源调动、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等议题取得进展。
三是与各区域集团、缔约方、利益攸关方开展沟通,面对面坐在一起,一对一进行交流,倾听诉求,了解关切,鼓励展示出更多的灵活性。
“一个成功的COP15,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是达成‘框架’。什么样的框架才能被视作成功?不仅要看我们谈成了多少,关键要看我们今后能实现多少,这两方面都得考虑。”黄润秋表示,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高级别会议上,来自124个缔约方、2个观察员国以及64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为推动制定一个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框架”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表达了各方期待“框架”尽快达成实施的强烈政治意愿。
黄润秋表示,作为主席国,中方希望本次大会达成的所有目标和承诺能够为各方所接受,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样在2030年进行盘点的时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切身感觉到目标和承诺都已实现。
黄润秋曾透露,会议期间各国部长普遍认为,目前已经到了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后关头,必须尽最大可能调动所有资源,包括充足的资金、技术和能力支持,建立执行机制和国家行动计划,使得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框架”得以达成并实施,迅速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最迟到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
“这个‘框架’历史性地描绘了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历史性地将DSI落地路径纳入,历史性地决定设立‘框架’的基金。”黄润秋谈到,“可以说我们正在采取果断的行动逐步迈向愿景。”
(责编:申佳平、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