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理想的碰撞:追访那些创业的年轻人
人社部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新增就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新增市场主体、初创企业增加的就业岗位。
在创业群体中,年轻人是不能忽略的新生力量,他们身上有新时代的印记——独立进取、充满理想。创业途中,难题此起彼伏,崩溃时有发生。坚持还是放弃?年轻的创业者们,做出自己的选择。
先行者
又是一顿边工作边匆忙吃下的午餐。
23岁的向佳玥创业3年来,手机、电脑不离身,不自觉进入了“全天在线”状态。她的创业回忆里充满酸甜苦辣——
2019年底,她开始在长沙创办民宿,从最初的3间发展到现在的26间。
彼时正是国内民宿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时代的向佳玥出门旅游时,接触并爱上这种生活方式——美观、文化特征明显、互动体验多。大学毕业后,向佳玥选择全身心投入创业,开启经营民宿的创业之旅。
创业者的忙碌超过预期。她从早上睁开眼睛,就要规划一天行程,接打客户电话、线上推广运营、订单处理、线下房间维护等,一直忙到深夜。
“我之前以为装修完房子就完成了创业,但后续的运营管理和维系客人才是真正的开始。”向佳玥说,看房子只是开办民宿的第一步,后续要跟踪了解当下流行风格的变化,在硬装和软装上保持积极活跃的审美。
由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联合风投机构500 Global共同编制的《2021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受访大学生中,96.1%的大学生都有尝试创业的想法,然而真正付出行动的只有14%。
大学生创业之路上的先行者们,往往果敢主动、敢为人先。
2016年被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录取后,陈清宇带着家里东拼西凑的一万元来长沙求学。在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他靠兼职为家里减轻负担。
2017年,他看到新媒体蓬勃发展中的商机,尝试搭建一个集外卖信息、交流互动为一体的校园应用小程序。尽管原始想法不错,可没有商家愿意相信一个毛头小子。
陈清宇先从身边人开始推广,再扩大至其他班级。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复一日宣传、推介后,他在一家烧烤店筹到了第一个1000元,在一名老师处筹到第二个1000元。这2000元的启动资金,帮他把项目一点点做起来。随后多家餐饮店陆续入驻,业务范围扩大至“表白墙”、周边信息发布等,每个月营业额能达20万元。
“在学校电梯里听到同学谈论吃什么时,有人提出用我的小程序点餐,我内心很骄傲。”陈清宇说。
2019年大学毕业后,蒋连超来到洞庭湖畔的沅江市,成为一家农业公司的股东及联合创始人。他们以养殖、种植为主业,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建立起以芦花鸡、贵妃鸡和珍珠鸡为主要品种的大型养鸡场,目前在栏3000羽。同时,他们还打造了一个占地500多亩,集休闲农旅、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蒋连超认为,农业要有全局观意识,不能仅着眼于第一产业,应往二三产业延伸,形成产业链。为了提高农产品品质,他的团队摸索出农业精细化运作模式,对养鸡场进行提质改造,研究鸡的喂养专利、制作配方专利,并创新打造鸡蛋、鸡肉溯源系统,采用高科技设备设施,向现代农业目标迈进。
同路人
说唱还是诗歌?
陈清宇已经记不清,在制作一个以“廉洁文化”为主题的视频时,他和团队伙伴争论过多少次。为了视频的完美呈现,热血的年轻人“剑拔弩张”地投入到一次又一次“头脑风暴”中。
毕业后,在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95后”陈清宇创办了一家新媒体公司。团队有十多位员工,以“95后”为主,从事视频制作、直播技术、活动策划执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