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技到地头,增收有盼头(2)
11年来,鲁周民一年有1/3的时间在安康市的田间地头,他以疏花疏果和套袋技术为突破口,使种植户当年就可见到实效。在他的技术帮扶下,“瀛湖枇杷”于2019年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科技特派员一头连接科技、一头连接生产,为农业企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技术指导。
“仓库里还有大批菌包不知道怎么处理。”3年前,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所长陈秀娟刚被选派到福建容益菌业当科技特派员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受疫情影响,过去常来收购废菌包的有机肥工厂不得已中断了合作,这让日产菌包3万袋的企业着实头疼。“废菌包就堆在那儿生虫子,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回想起当时场景,容益菌业有关负责人缪雯皱了皱眉。
陈秀娟先将菌渣取回实验室,研究分析发现其富含蛋白质、还原糖等营养物质,如果只是沤肥用,利用率太低。“一吨菌渣的回收价,也就一两百元,更多时候还要企业自己花钱处理,我就想着能不能把菌渣应用在蔬菜的无土基质栽培上。”陈秀娟回忆说。
经过她的多次试验,菌渣利用取得新突破。通过注入“科技配方”,废菌包可用于绣球菌的二次栽培和蔬菜的无土栽培。截至目前,废菌包二次循环利用技术累计推广应用700多万袋,节约成本超过350万元。
陈秀娟是奋战在福建农业战线上的科技特派员之一。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福建大力培育和挖掘各领域优秀人才,造就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产业升级。
近年来,福建以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抓手,着力推动科技特派员的服务领域从一产拓展到二产、三产。据统计,全省已累计选认科技特派员62369人次,全年在一线开展服务的各级科技特派员超过1万人次,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实现乡镇和重点行政村全覆盖、一二三产业全覆盖。
传技术,培育本领过硬的乡土人才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为了把技术真正留在乡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农业、本领过硬、善于管理的乡土人才。
“若想让农作物后期不生病、不受虫害,我们需要给种子穿上‘防护服’,相当于给人打防疫针一样,这一步就叫做‘拌种’。”不久前,科技特派员、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二级研究员夏忠敏带着团队,来到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现场为村民讲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据当地村干部介绍,原来村民一般选用普通大豆种子种植,亩产不到800斤。这两年,通过夏忠敏团队的指导,村民们不仅对大豆新品种产生了浓厚兴趣,还了解到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的相关方法,这对增产增收起到很大作用。
除了粮油,夏忠敏在辣椒种植领域也是研究成果丰富。2019年,她加入省辣椒专班,走遍了全省40多个辣椒产业发展重点县及主要乡镇,并从辣椒育苗、起垄、施肥、覆膜、移栽等环节入手,手把手指导培训农民种好辣椒。
为了提升技术培训实效,让老百姓一看就会、一学就懂,夏忠敏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组织编写出多本图文并茂的技术手册,免费发放给基层技术人员、合作社等,为全省椒农送上“定心丸”。
疫情发生后,她开办起“微信课堂”,通过移动互联网将先进技术传授给椒农,培养种椒“土专家”上百人。“这些‘土专家’是拉近农民与科技的桥梁纽带,也是当地村民学习新技术的好榜样,有了一个‘明白人’,就会有更多的‘明白人’。”夏忠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