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岸边的牡丹之歌(逐梦)(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1-28 10:04:07
浏览

  临洮当地更是把发展牡丹产业与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他们的发展思路是: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规模生产,提升品牌。保护洮河流域生态,努力让荒丘、沟壑、河滩、崖畔、路基等“变废为宝”。

  今天,从空中俯瞰,临洮大地仿佛蝶变成了一朵硕大的七彩牡丹。曾经光秃秃、干巴巴的群峰沟畔,已披红挂绿,花香袭人。全县花卉种植总面积达1.87万亩,产值1.07亿元。其中紫斑牡丹栽培面积达到0.76万亩。“一花带得百花香”,还有芍药、大丽花、蝴蝶兰等其他花卉竞相开放。

  悠久的历史,执着的坚守,艰难的赓续,辉煌的重启。今天,当你漫步在岳麓山、南屏山、马衔山、洮河国家湿地公园、马家窑洮砚特色小镇、战国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6个景区,当你徜徉在曹家坪、安川村、卧龙村、闫吴家村、三益村等6个千亩紫斑牡丹种植基地,也许你会有恍如隔世之感。这片从历史中走来的土地,时至今天,繁华锦簇,生机勃勃。

  这是生态文明的时代画卷,这是临洮人的美丽转身。

  “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火如荼的临洮花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种”出的。它离不开家族传承式、邻里互动式、村组互学式、乡镇联动式的引、教、联,离不开面对面的传、帮、带。

  在洮河之畔南屏山、岳麓山、凤凰山一带的牡丹园,我的目光常常被一些红底金字的楹联所吸引:“先富帮后富,四乡富了又富,走共同富裕道路。你美带他美,八邻美了还美,绘纷呈美丽画卷。”

  在后地湾村、安川村、卧龙村、闫吴家村、三益村等“牡丹村”,我也能看到这样的楹联:“送去一树牡丹,隔墙邻居共芬芳;赢得几世友情,跨代亲友共康宁。”

  临洮人不光是这么写的,更是这么做的。在栽植紫斑牡丹的最佳时节,养花人魏海忠把自己精心培育的1800株独秆紫斑牡丹树、1800株芍药苗无偿捐赠给村民们。村民们栽下的是树苗,也栽下了比邻而居的情意。

  曹家坪村的养花人曹希望,从小闻着父亲培育的紫斑牡丹花香长大。到了他这一代,将自家的园子全部种了牡丹。曹希望的孙子曹佰平大学毕业后,主动对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今,由他这个“花四代”掌舵的牡丹观赏园面积达1600余亩、紫斑牡丹种植基地有600多亩。走进曹家坪,便置身花的海洋中,宛如仙境。曹家坪的牡丹园,农户参与多,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达二三十户。村里,不少人家已经在县城买了楼房,还购买了小轿车。牡丹园的300多株优品牡丹被引种北京故宫“御花园”,一时传为美谈。

  已经82岁的朱家坪村养花人王志学是个多面手,这一辈子不仅种牡丹,还画牡丹,在集市上出售画作。1998年,在外打拼的儿子王海雄返回家乡,协助父亲打理牡丹园。2016年,成立了天香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占地面积116亩的紫斑牡丹观光基地,集花卉苗木培育、园林施工为一体,助推紫斑牡丹走向各地。

  如今,在临洮,一拨又一拨新的种植能手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临洮五月,花事正好。今日,临洮紫斑牡丹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洮河岸边的一大盛事,至今已经举办了6届。一届一主题,一年一“花样”。    

  在甘肃“花儿”歌手婉转、悠扬的《牡丹令》旋律中,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座无虚席。游客们兴致勃勃地观赏着牡丹花开盛景,品尝着凉拌牡丹花芽、油炸牡丹花瓣、牡丹香醋,享用着牡丹花芽茶、紫斑牡丹酒……

  花样年华何处是?洮河两岸请君来。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28日 08 版)

(责编:王震、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