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追星人”:破解宇宙密码,在星辰大海间追赶世界前沿(2)
担任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的“北京”总调度鲍硕,是唯一的女版“北京明白”。为了圆满完成调度指挥,鲍硕悄悄给自己制定了特殊训练计划,那就是给自己“加餐”——按照“48小时”实时程序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训练,她从每天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最后终于可以做到两天两夜不睡觉,而且能保持自己时刻清醒。
回想起月球采样返回过程,鲍硕至今还抑制不住那份激动。连续40多小时、两千多条口令、两万多条语句,她从头至尾调度口令流利清晰,全部准确无误。
探火,是飞控中心继嫦娥探月之后,又一次遥操控外星球巡视的“神话”。相比于火星与地球4亿公里的距离,地月38万公里的旅程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而对于飞控人来说,火星探测就是一场与光速赛跑的旅行。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数学博士金文马负责规划火星探测总体方案。那段时间,金文马和团队天天协调相关科研院所、测控站,上百次开会讨论,对接、测试、联调、验证、改进,推陈出新,有关火星测控的一系列创新方案逐一落地。
藏龙卧虎、淡泊名利,炼就新时代“追星人”
当一项事业可以走到世界前沿,那一定是这个队伍里藏龙卧虎。
在这个团队里,有一位“大师”,他从来不善言谈,不喜欢考试、不喜欢装扮、不喜欢一切对他来说浪费时间的东西。他就是刘勇,航天测控的轨道专家,一个隐身在人群之中、却把太阳系玩转于掌中的人。
在刘勇的电脑里,有很多各种功能齐全的“程序模块”建成的“轨道库”。在团队人员的眼里,刘勇的“程序模块”永远是最好用的。任何复杂的程序、难设计的轨道,在别人那里难几倍,但到了他那里,总是会变得简单几倍。马传令说,有时候他们团队做一个程序,计算需要两三天。刘勇改一改算法,优化程序,两三个小时就算出来了。每次执行任务,只要刘勇在,大家心里就像吃了“定心丸”。渐渐地,他成了大家眼里懂得多、难不倒、挡不住的“大师”。
39岁刘晓辉、肖程已经算是软件团队的“老将”了。在飞控中心的十多年里,他们打响了软件系统国产化研制的第一枪,从架构搭建,到算法分析、方案设计,数以百万计的代码,都由他们自主创新研发。如今,航天测控软件的核心技术,他们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长管团队的胡国林现在就像个“大管家”,每天监控着空间站的状态,守护着3位航天员安全。自从几年前“玉兔车”登陆月球以来,长管团队就开始了日夜陪伴天外伙伴的日子。只是“月球车”“火星车”有时休眠,有时醒来,但空间站不会休眠。
“85后”李达飞是个“多面手”,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软件、编程、操控,样样精通。因为经常编写各种故障预案,遇到太空突发故障他能第一时间甄别是真的还是误报。天宫一号曾发生“火警”报告,李达飞“诊断”后发现是传感器受太阳光直射引起升温,不是真的火警,为后续太空故障诊断又积累了一次重大故障处理经验。天和核心舱任务准备期间,他每天技术协调要打100多个电话。联试期间,更是连续十几天泡在大楼,有一次连续调试两天两夜,他只在办公室和衣而卧三四个小时。
张辉是火星遥操作总体主任设计师,祝融落火后,他就过上了“火星日”的作息,精心呵护着“祝融”的每一步。由于长期和“地球日”倒时差,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力也有所下降,得了疱疹,但他依然坚守在任务第一线。自己生病,他守着火星车;家人生病,他还守着火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