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逐梦寰宇看今朝遨游苍穹(科技自立自强·逐梦深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2-27 06:37:06
浏览

  2月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面向社会公众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几代中国航天人在建设航天强国、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增添了又一座彪炳史册的里程碑,在浩瀚宇宙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一个属于中国航天的空间站时代已经来临。

  ——编  者  

  

  【三步走】  自主研发  不断提速

  “跟在别人后面把所有程序都走一遍,那样我们就永远落在后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说。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1992年至2002年,用10年时间,完成神舟一号到四号4次无人飞行任务,为执行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2003年到2012年,用近10年时间,先后执行神舟五号、六号、七号、九号4次载人飞行,以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一举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进入新时代,中国航天人继续逐梦太空。

  2013年神舟十号任务后,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密集执行长征七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4次任务,考核绿色、无毒、低污染的新型火箭,启用生态、环保、开放的新发射场,建成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突破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圆满收官。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序幕。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11次发射、3次飞船返回、2次舱段转位、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航天员乘组首次完成在轨轮换,突破掌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等8项关键技术,如期建成空间站,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探索出“三垂一远”测试发射、一级半构型火箭直接入轨等创新方案;自主研制出8型飞行器和3型火箭,货运飞船货重比居世界第一;创造性设计能够开展拓展实验的飞船留轨舱,建立了陆海天“三维一体”测控体系,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大协作】  步履铿锵  接续奋斗

  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载人航天系统是最复杂的。立项之初,工程有七大系统,到空间站阶段增至十四大系统及上百个分系统,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大协作,并不是“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更合理、更科学的配置。“万人会战造神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至今记忆犹新。载人飞船由13个分系统组成、涉及300多家协作单位,船上装有300多根电缆、600多台设备、8万多个接点、10万多个元器件、50多万条软件程序,每一个焊点、每一根导线、每一行语言都不能错。神舟一号研制时,仅一个火工锁就进行了100多次可靠性试验,飞船第一次联试就用了200多天。

  2021年初,决战空间站建造的冲锋号吹响,打响了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节奏最快、参与单位最多的科技大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