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赋能高标准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日前,记者跟随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的“走进新国企·高质量中冶”主题采访团一行,探访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以下简称中冶集团)承建的多个项目,感受科技在助力企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力量。
走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该项目已破土动工。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故宫博物院解决大量大型珍贵文物等因场地局限而长期无法得到抢救性保护和有效展示的问题,提升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播和服务观众的能力。
上海宝冶主题乐园项目经理蔡琦玉告诉记者,项目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该项目地下部分为文物存放与修复区,项目基坑深,四面临水,承压水位较高,项目防渗漏要求极为严苛。同时,项目设计使用年限长为100年,安全等级为一级,且文物修复用房负二、负三层人防设计等级为“核4常5”,防护防化要求严格。
“为此,我们应用了10大项31小项建筑业新技术,将数字孪生、精益建造与项目建设融合,利用好BIM与智慧工地等数字手段,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蔡琦玉表示,项目团队利用数字交付、基坑降水回收、中水处理等方式,做好绿色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基于信息平台搭建,进行危大工程智能监测,建设“平安故宫”。
除了该项目,中冶集团承建的河北雄安容西1号混凝土搅拌站、容东地下综合管廊、雄东片区安置房等项目,科技创新的力量也随处可见,以高标准建设助力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
容西1号混凝土搅拌站智慧运维中心。中冶集团供图
建设雄安新区,水泥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容西1号混凝土搅拌站运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技术,在项目设计阶段,通过‘5G+VR’,实现百人科创团队线上对BIM模型及图纸的异地协同设计,将物理蓝图上的每一处坐标分毫不差地精准构建,保证了施工阶段方案零修改,一次成型。”中国二十二冶雄安公司科企(数字)中心主任安华杰介绍,项目采用“BIM+GIS+IOT”技术,引入无人值守、无纸化办公、可视化管理、智慧化运维等智能管控措施,实现全智能无人值守、全标号自动配比、全过程绿色零排、毫秒级高精度生产节拍控制的现代化生产方式。
记者了解到,容西1号混凝土搅拌站智慧运维系统开发“掌上订单”业务,客户通过手机APP对混凝土全类型产品进行“一键式下单”后,可以像订外卖、查快递一样随时查看订单信息。
“智慧指挥中心后台接单后,根据订单产线自动分配车辆灌装,实时查看车辆位置、行车轨迹及车况状态,包括司机状态及周边路况,每辆车的订单编号、货品情况、卸货区域、在途工时等。”安华杰告诉记者,客户还可以对服务进行评价,提升了产品交付效率,让购买混凝土如同点外卖一样高效、便捷。
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容东片区是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在这里,人们在欣赏美丽的天际线时,再也没有传统城市建设中纵横交错的管道线缆遮挡视线,因为水、电、气、暖、讯这些市政配套设施全部被收纳进了地下管廊。
“我们承建的容东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全长3.27公里,采用‘管廊+物流’通道上下结构,这给施工带来了两大难题:一是短时间内大体量(130万立方米)土方挖运及土方调配;二是深大基坑(局部超过20米)给施工中的物料高效调配。”中国二十冶北方公司总工程师何青义介绍,项目团队采用处于技术前沿的倾斜摄影技术几何BIM建模技术,精确计算管廊基坑的土方工程量,合理划分现场作业段,节约工期约30天,达到了快速施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