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我们这样干!(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3-09 07:34:07
浏览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要求。驻村3年,我亲眼见证这个边疆民族地区的小村子一步步发展起来,在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清河村乡村振兴的步子越走越稳。

  我所在的村子在2018年按计划全部脱贫。为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抓手。我们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核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2022年全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3万多元,同比增长近18%。

  村子要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必须结合本地资源特点,突出产业特色。我们村种植了约4000亩茶叶,为提升村民职业技能,我们邀请了昆明古德职业培训学校的老师,到村里讲授茶叶加工的技艺。新的一年,我们计划引进全新的产业线和更先进的制茶技术,打造更精致的产品,将茶产业由过去较为粗放的模式转为精细化生产,在市场中用我们的特色产品闯出更宽的路。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本地农产品的附加值。清河村种植了约1万亩核桃,过去光卖核桃原材料,一旦遇上市场价格走低,村民的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如今,我们在镇上引入了核桃深加工产业线,引进现代化生产企业,在本地就可以生产核桃乳、核桃油等产品,村民的腰包更鼓了。

  不仅要让村民富起来,还要让村民们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在清河村,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子里道路更加整洁,家家户户种花种草,不少村民还自发在墙上绘制彩绘,清河村正在朝着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的方向持续努力。

  本报记者  沈靖然采访整理

  

  大伙富了才是真富

  ■ 于君星  河北邯郸 南堡乡北寨前村村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中央一号文件,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感觉字字句句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作为一名果农,我靠着不断学习成长为高级农技师,在“智富”的同时,通过技术的传帮带又成为“新农人”,和乡亲们一道在乡村振兴中奔向共同富裕路。

  我家如今年收入20多万元,在市区及村里都有房,家用汽车及各种型号的农用车有10多辆,生活过得像桃子一样甜蜜。别看我现在将林果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但当年因缺乏技术导致在果子上套袋失误而赔得“底儿掉”。从那时起,我认识到只有靠有技术含量的奋斗,才能成为“农业赢家”。

  从此,我线上线下报班学习,还向大专院校“取经”,慢慢成为乡亲们眼中的“林果专家”。

  有了专业技术的加持,我注册了“农大哥鲜果缘”商标,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使每个果子都可溯源。同时,当地政府帮助商超与我们果农对接,再加上网络平台销售渠道,我的果子成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宠儿”。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伙富了才是真富。我们这一带有种果树的传统,但大多数管理方法老旧,效益不佳。于是,我办起了“桃园夜校”,为的是让全村的农民都变成“林果专家”。我不仅自己上台讲课,还请来了专家教授“开方子”,从果树修剪、疏花疏果到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引进等,让果农从中学到“真经”。如今,我们村80%以上的村民掌握了先进种植技术,用特色品种、错季上市等方法,搞活了林果经济。村里1/3的人家盖起小洋楼,几乎家家将代步工具换成了小轿车。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让我的干劲更足了。下一步,我想将自己的果园升级成文化产业园,打造成产学研基地,实现果品品质、品牌、效益和文旅产业的综合提升。再一个,我要把“桃园夜校”办得更好,把新农人培育工作做得更实、覆盖面更宽,让更多的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本报记者  张腾扬采访整理

  

  让增收路越走越宽

  ■ 马  英  黑龙江佳木斯 汤原县新建村党支部书记

  春天来了,村里也忙了起来:上百栋大棚扣棚完毕,一车车的木耳菌包陆续进棚,工人们忙着挂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