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塑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两会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议国是、谈体会、话使命,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大家一致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建平台
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代表看来,基础研究中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兼具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
“在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方面,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金力代表介绍,“复旦大学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厚植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沃土,全周期、全方位、个性化支持引导人才发展,资源跟着人才走,让人才引得进、长得快、干得好。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高质量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基计划’,构建‘高精尖缺’研究生教育格局,系统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我们要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代表表示,在激发基础研究人才的创新意识方面,要积极利用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人才的支持力度,支持青年人挑大梁、担重任,“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科技人员的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相对接,更大力度激发大家的创新创造活力。”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了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研究平台,搭建了多学科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环境。”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于春水委员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
传帮带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
“向人才强国迈进,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代表说,在生产一线可以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技能人才,往往是精操作、爱钻研、能创新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也启发我在‘传帮带’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往往创新都诞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产业要发展,创新是关键。“我在采油一线工作了11年,取得的创新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帮助。”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采油高级技师赵琢萍代表认为,生产一线的创新,不仅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还需要团队的相互配合。“近年来,单位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支持,既帮助我们青年工作者对接前辈大师,打通技术堵点,也给予我们技能人才更大的技术探索支持,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赵琢萍代表说。
求创新
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生态,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更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