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梦(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3-11 08:41:07
浏览

   高吉喜: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兼具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任务。生态环境具有资源和环境双重属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在管理上,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仍有待完善。在监管方面,基础能力建设尤其是针对大面积保护地的监测监管能力依然不足。当前,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监管领域发挥的作用大幅提升,但是监测能力的现代化、系统化还有待加强,仍不能满足我国生态系统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区域差异大等特点下的精细化生态监管需求,距离国家提出的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现代化监测能力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袁亮:从“双碳”工作来看,亟待破解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与低碳技术突破难问题凸显。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耦合、储能与消纳等前沿低碳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

   二是“全国一盘棋”与区域多样性之间矛盾凸显。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逆向分布特征明显,“差异达峰、协同中和”仍有难度。

   三是“双碳”目标要求与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之间矛盾凸显。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亟待相关体制机制、地方政策、管理与服务体系与“双碳”目标密切配套。

   余国东:生态问题不仅仅是生态污染问题,还包括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问题,其中有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难点。比如,如何协调处理好自然保护地内的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构建生态涵养的农业农村,通过发挥农业农村的生态价值来促进产业振兴;随着沿江城市水运能力不断提升,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随船舶流量逐年增长,如何强化内河船舶污染防治工作。

  推进协同增效 加快绿色转型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袁亮:要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减降碳路径,应强化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规模化工程应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和增储上产,大力发展新能源。要加大重大仪器设备研发投入,加快“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稳定清洁能源的持续供给能力,稳步替代传统能源梯级架构。同时,推进生态建设协同增效,统筹水、气、土、固废、生态等领域减排要求,在源头管控、过程优化、末端治理、废物循环四个环节协同发力,优化治理目标、工艺和技术路线。在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设置研究任务,强化协同增效基础研究。

   高吉喜:推动绿色转型,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和生态系统质量改善,是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等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为此,要健全生态保护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支撑生态保护与监督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奖惩机制,确保制度落地、落实、落细;提高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建设,集成利用天基卫星、空基遥感、航空无人机、移动巡护监测平台和地面观测设备一体化的五基协同监测体系,推动生态保护监管由点及面、由静态向动态、由平面向立体发展,提升生态保护的全方位、短周期、高精度的现代化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