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企业:从陌生的“二里沟先生” 到相互信任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29:34
浏览

  从陌生的“二里沟先生”,到相互信任的“自家人”
  ——中德两家企业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德国杜伊斯堡DIT货运场站内,工人操作机械搬运中集集团制造的中欧班列集装箱。近年来,中集集团根据中欧班列客户需求,研发制造了一系列“特种集装箱”,实现全品类物品的运输。

  人民视觉

  “1990年我去上海出差,在外滩,上海市政府官员指着黄浦江对岸说,那里将建成新上海。”西门子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在德国慕尼黑向本报记者回忆,“当时谁能想象得到上海的发展会这么快!”

  如今,上海已成为西门子除德国以外拥有员工最多的地方。这也是西门子在华发展的缩影——中国已是西门子第二大海外市场。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在中国组建控股公司的国际企业,西门子成为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今年8月,西门子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集团)旗下的中集来福士续签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尝试作为联合体进行投标,共同开拓新产业,并以“工业4.0”为依托,探讨智能化转型和智能制造。这成为西门子期待与中国经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的案例之一。

  西门子在中国已广为人知。同样,在大洋彼岸的欧洲,无论是汉堡港口,还是巴黎机场,中集集团的“CIMC”标识也随处可见。这家创立于深圳蛇口、与改革开放几乎同龄的企业,从一个小渔村萌芽,通过引进资本和技术,在国际合作中不断成长为参天大树,在德国乃至全球行业内大名鼎鼎。

  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深刻地影响了中德企业的发展。他们不断发展壮大和彼此深入合作的故事,也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增添了翔实的注脚。

  “持续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这非常值得”

  在西门子的中国大事记里,1978年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12月3日,西门子创始人的曾孙、时任公司监事会主席的彼得·冯·西门子来到上海,为首次举办的“西门子公司子和气技术展览会”剪彩开幕,近4万人参观了这一展览。

  15天后的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中国改革开放自此拉开大幕。率先感知“春江水暖”的西门子在1979年初与中国机械工业部签署谅解备忘录,并为刚刚开工的宝山钢铁厂提供冷轧自动化设备,从此开启了在华飞速发展的40年。

  1981年,西门子正式落户中国。33岁的不来梅人贝殷思从香港来到北京,出任西门子驻中国代表,在西单民族饭店的一间客房里开启了业务。

  多年后成为西门子中国区总裁的他回忆说,那时,他每天早晨都骑着自行车,前往位于二里沟的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谈判大楼,查询寄给西门子的信件。大多数信件都是中国各地对商品的咨询。代表处会把这些需求用传机发到香港分公司或德国总部,再由他们提供商品目录和报价。

  由于对二里沟不太熟悉,当时德国总部误以为这是个人名,在文中出现了“Dear Mr. Early Go(亲爱的二里沟先生)”这样的有趣字眼。

  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迸发出惊人的成长力。西门子在第一年就实现了5000万德国马克的销售收入。3年后,这个数字增至1.5亿马克。西门子的业务量快速增长,文件多到只能堆在民族饭店房间的浴缸里。

  同年,时任西门子全球总裁的卡斯克访华,他在和中方人士会见时说,他的梦想是在中国可以卖出人均1马克的产品——总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4.5亿欧元。

  现实早已超越卡斯克的梦想:根据西门子前不久发布的最新财报,2018财年西门子在华销售收入逾81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12%。

  如今,西门子为超过16.7万家中国工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参与中国18条高压直流输线路的建设,中国15个城市的33条地铁线路使用西门子信号系统,超过45%的中国火力发厂采用西门子高效透平技术。在中国,每天还有650余人通过西门子医疗设备接受心脏手术。

  不仅如此,从宝山钢铁到三峡工程,从南水北调到西气东输,中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都有西门子的身影。赫尔曼说:“西门子所经历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我们书写与中国情谊的40年,是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道推进中国工业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进程的40年。”

  在他看来,中国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意味着更多的创新、创造和建设。在“互联网+”、数字化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德中之间有巨大的合作前景。中国发出“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声音,这让他倍受鼓舞。“我们非常支持改革开放。我们希望向其他跨国企业和国家宣告:持续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这非常值得。”

  众多德国企业显示出信心。一个明显的信号是,从去年至今,大众、戴姆勒、宝马、巴斯夫等企业,纷纷宣布了在华增资计划,总金额超过200亿欧元。

  “我们竟然推动了发达国家企业的全球化”

  如果说西门子的40年,是不断扎根中国的40年,那么对中集集团来说,这40年则是大步走向世界的40年。

  今年11月,纽伦堡国际酿酒及饮料业展览会举行,这是这一行业最重要的专业展会之一。

  主会场的中心是德国酿造装备领军企业吉曼公司,青岛啤酒在1903年建厂时的设备便由吉曼提供。在展台入口处,与吉曼标识同时出现的是中集集团的缩写“CIMC”——2012年,中集集团旗下的中集安瑞科全资收购了吉曼。

  当时,拥有160多年历史的吉曼正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中集集团接手之后,一年多就扭亏为盈。中集集团如今是全球啤酒酿造工程装备和工程总包服务的三大供应商之一,占有超过30%的全球市场份额。很难想象,中集集团从进入行业到全球三强,用了不到10年时间。事实上,在中集集团的集装箱制造、半挂车设备、天然气储运装备、空港登机桥等领域,这样的故事也在不断上演。

  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

  1979年1月,当西门子与中国签订备忘录时,在广东省宝安县,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正式成立。第二年,与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的中集集团在这里诞生,主营集装箱制造。首任董事长是获颁改革先锋奖章的原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袁庚。

  当时还是公社建制的蛇口,所有工业基础不过一个农机修理站。中集集团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刚投产时每天生产不到8个集装箱,一度濒临倒闭,雇员只剩5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