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食安全触摸中国自信让国人饭碗端得更牢(2)
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认为,切实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需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从业者、消费者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收购环节减损方面,黄炜介绍说,已建成的5500多个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可为农民提供清理、干燥、储存等服务。得益于推广使用近1000万套科学储粮装具,农户储粮损失率由平均8%降至2%以内。
新技术应用减少储运损失。黄炜介绍,通过推广应用粮情监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等技术,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的综合损失率降至1%以内。
成品粮生产环节减损,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百姓餐桌。黄炜表示,针对原粮到成品粮加工过程中存在的过度加工情况,通过升级改造加工设备,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是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的重要一环。“同时重点抓好粮食加工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按照保粮食安全、保食品安全,特别是保人民健康的角度制定科学加工标准,通过标准引导整个社会节约粮食、减少粮食损失。”
“此外,要持续开展粮食节约减损、爱粮节粮、营养健康宣传教育,积极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增强老百姓自觉节约粮食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共同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才能更好端牢‘国人饭碗’。”黄炜说。
(责编:郭思邈、吕骞)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