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变化最可喜(记者手记)
今日毕节,处处呈现新气象:水电路都通了,“麻窝寨”变二层小楼了,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了,手工黄粑变成“网红”商品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这里落户了,乌江的水更清了,百姓的口袋更鼓了……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后,900多万毕节人民意气风发踏上新的征程。
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最可喜的变化也是人的变化。眼界宽了,心气高了,信心足了,最重要的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了,并且自觉落实到行动上。
化屋村“七仙女”导游队的苗族姑娘何兰,能唱能跳,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短视频账号,她说,能唱能跳还不够,要会用互联网,“让外界了解我们苗寨”;
七星关区朱昌镇的村民邱会云,已经熟悉掌握大棚蔬菜种植技能,她说,同样是种地,“有没有技术,就是不一样”;
黔西市锦绣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清龙说,现在做基层工作要学会走网上群众路线,利用好智慧社区平台;
毕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顾韬说,做梦都希望招来大项目,但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有污染的项目,即使再挣钱也一概不能要”;
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质检部经理蒙晓云说,以前在外地打工,没想到自己如今成了企业中层,“现在毕节的发展机会也很多,不一定都要‘东南飞’”;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李文武说,以前都是别人帮我,我要好好学一门技术,将来也要帮更多的人……
精气神很重要。依靠这种精气神,毕节历史性地战胜了贫困。踏上新征程,依然需要这样的精气神。
说到毕节、贵州,不能不说到长征,不能不谈到长征精神。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强调,“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采访中,当地干部不止一次讲起长征故事。对毕节来说,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就是一场新的长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拿出当年红军强渡乌江那股劲儿,毕节一定能够续写新的长征故事,一定能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2日 08 版)
(责编:杨光宇、牛镛)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