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大棚种出好生活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6-09 06:31:07
浏览

种大棚种出好生活

 

  北京密云区河南寨镇下屯村的连片大棚。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种大棚种出好生活

 

  团结村村民正在大棚内采摘成熟的西红柿。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核心阅读

  2022年以来,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探索实践“党组织引领、村集体经营、专业企业参与、农业金融助力、广大农民主体”的“五方共建”模式,打造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农民利益有保障、集体增收有渠道、金融助力有抓手、企业发展有平台、组织引领有阵地的良好产业发展格局。

  初夏时节,行走在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下屯村,一座座钢架大棚里绿意盎然,一株株西红柿藤攀爬在棚内专用吊绳上,长势喜人。

  2022年以来,密云区河南寨镇探索实践“五方共建”的设施农业新模式,新建设施大棚239个,实现西红柿销售订单4300余万元,真正让“菜篮子”成为百姓的“钱袋子”,奏响了乡村振兴的“绿色乐章”。

  家门口就业,村民收入有保障

  在下屯村绿火生态农场大棚内,今年50岁的刘桂华和几名村民一手拿筐,一手采摘成熟的西红柿,忙得不亦乐乎。“这种原味西红柿口感好,很受欢迎。”看着绿油油的藤上结出又大又嫩的西红柿,刘桂华笑得合不拢嘴。

  密云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生态涵养区和涉农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打造‘两山’理论样板区要求,发挥密云好山好水好生态的优势,全力推进‘产业设施兴、人才服务兴、文化文明兴、生态环境兴、组织机制兴’的‘五兴乡村’建设,大力发展西红柿等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特色品牌,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走好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密云区委书记余卫国说。

  河南寨镇地处潮白河冲积平原,水土资源丰富,发展设施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然而,土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设施农业大棚建设资金需求较大,虽有财政补贴,但对大部分村民来说,仍是一道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五方共建’的设施农业新模式,即党组织通过市、区政策引导,促进土地经营权回流村集体,村集体以土地资源与社会资本合作,吸引农业金融助力,推动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带领下的农民广泛参与的农业产业新机制。”河南寨镇党委书记刘铁军说。

  正是在这一创新机制的推动下,绿火生态农场项目得以在河南寨镇顺利实施。农场占地689亩,新建128个钢架大棚,土地涉及4个村670多户。

  刘桂华正是这670多户中的一员,她将家里的4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每亩地农民每年可以收入1500元,之后每年每亩递增50元。农民受益的同时,村集体作为经营主体也能获得固定收入。按照约定,企业再给予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使用权收益费,每年每亩不低于500元。绿火生态农场中属于下屯村的土地面积有350亩,也就是说,下屯村村集体每年有17.5万元收益,这笔集体收入将来会全部回馈给村民。”下屯村党支部书记肖长付介绍。

  现在,刘桂华已经不再自己耕种土地,转而进入农场工作,在土地收入之外还可以获得每月4500元的工资收入。“土地流转分红每年6000元,再入园打工挣工资,收入比过去高多了!”刘桂华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