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大棚种出好生活(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6-09 06:31:07
浏览

  同样在大棚里忙碌的还有沙坞村村民张建华,过去她在顺义区一家商场当导购员,保底加提成每月六七千元。今年3月,她来到绿火生态农场种起了西红柿。“家门口就业花销小,现在一算账,纯收入反而更高了!”

  党组织引领,企业吃下“定心丸”

  记者了解到,下屯村之前的土地租赁价格在每亩地1000元左右,现在上涨到了1500元,且每年递增;再加上支付给村集体的500元,相当于每亩地的使用成本超过了2000元。企业还要承担棚室建设以及生产经营的投入,这样一笔生意企业愿意做吗?

  绿火生态农场负责人侯彬彬坦言:“土地成本提高了一倍,确实需要谨慎考虑;但我们认为项目落户河南寨镇有两大优势。一是具备规模效应,京郊农村的土地资源相对稀缺,普遍存在零散化问题,这次我们与4个村同时签约,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一举建起了128个高标准钢架大棚,形成产业集群。二是镇党委政府在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机制、搭平台、搞服务,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128个钢架大棚,总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以往我们最担心的就是与一家一户签约存在风险,所以企业不愿投、不敢投。”侯彬彬说。

  “‘五方共建’模式的关键就是党组织引领。”刘铁军说,来投资的企业与村集体签订合同,是经过镇、区经管站层层审核的,区里司法局也要审核把关,签约后镇里备案,同时镇里也会向区里报备。对企业而言,合同的可靠性比和村集体或单个农户签高很多。同时,因为有相关部门的参与,老百姓也放心。

  2022年,绿火生态农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在充分了解企业规模和经营模式后,我们为企业制定了专属的授信方案,在企业无法提供抵押物的情况下,实现了以信用方式为其授信1000万元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密云支行党委书记、行长邢佳说。

  新模式助力,引才创业活力足

  在传统雇用模式的基础上,绿火生态农场也在不断探索,希望能够吸引更多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参与到蔬菜种植中来。

  陈光曾是一名IT从业者,详细了解农业支持政策后,他从企业辞职,来到绿火生态农场,当起了职业农民。“我本科学的是生物工程,和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相关性。更重要的是,农场提出的分配机制非常有吸引力。”陈光说。

  目前,陈光的团队负责经营农场7个大棚。“我们负责出人工、出技术,收入与产量挂钩,亩产1.2万斤以下,农场按照成本价统一收购;亩产1.2万斤以上,超出部分的销售收入,农场与个人按照3∶7的比例分成。”

  “只要肯下功夫、钻研技术,亩产达到1.5万斤没有问题。”陈光说。

  像陈光这样的城市白领重新回到农村,成为职业新农人,说明了创新合作模式和分配方式的可行性和吸引力。从大田到温室,种植方式变了,从低矮到宽敞,工作环境变了,从固定工资到按比例分红,收益方式变了,这些变化正在吸引城市里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对于农场来说,新模式还可以节约成本,激发农民积极性。

  “我们团队5个人承包了30个棚,平均每人负责6个棚,全部种西红柿。如果完全自己经营,风险较大;合作种植的模式下,我只管干活,尽最大可能提高质量和产量。”来自四川的职业农民田文说。

  “让农民拥有更体面的生活,让农业成为更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努力培育出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农业技术人才,这是我们的初衷。”刘铁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