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科技事业大厦的地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①)(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6-12 06:56:07
浏览

  “当一个开放的愿景出现时,研究人员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定义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某种技术路线,甚至发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工具,比如发明编程语言。”黄铁军告诉记者。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认为,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者都是基础研究的重要范式,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不可偏颇。要坚持“四个面向”,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基础研究不够基础,会导致无目标的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不够应用,会导致低水平的基础研究。”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一份建议中,提出了对基础研究发展的思考。

  基础研究不够基础、应用研究不够应用,原因何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认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跟踪式、模仿式的选题思路:“部分科学研究选题的一个突出弱点,是盲目跟踪国外热点问题,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缺乏原创性、独创性、前瞻性。”

  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认为:“基础研究首先是能提出问题,提出真问题。我们常讲,关键不在答案,在于问题,问题提对了,方向才对。”

  那么,基础研究如何才能提出真问题、好问题?

  对于“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潘教峰认为需要坚持“四个面向”,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选题机制:“一方面,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机构的高端智库功能和学术引领作用,从学科前沿、科技态势、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长远需求和战略全局出发,常态化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科学问题。同时,科学、规范、高效地组织以一线科学家为主的有关专家,探讨符合国情的‘选题’实施路径。”

  吴一戎告诉记者:“针对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鼓励和支持科学家聚焦未知领域、探索自然奥秘,充分尊重科学家的灵感和学术敏感,建立面向科学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认为,应建立颠覆性、非共识基础研究选题发现机制,重视可能催生新学科、新领域或新范式的研究。

  受访科研人员认为,要通过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加强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统筹优化资源,把钱用在刀刃上

  研制一款带有光帆的宇宙飞行器,用激光推动光帆,使飞行器加速到光速的20%,从而飞往距离地球数光年的半人马座α星……复旦大学教授徐凡一直在为实现这个颇具“科幻色彩”的目标而努力。

  “由于课题比较超前,我担心难以通过常规的项目评审,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没有提出科研申请。”徐凡说。

  2021年,复旦大学入选上海第一批基础研究特区。作为特区主体的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自定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

  复旦大学将特区项目的评选定位为:持续稳定支持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大胆创新、潜心研究,鼓励挑战最前沿的科研方向,探索交叉融合领域,冲击国际顶尖重大科学问题,并且在考核目标上,允许“试错”。

  于是,徐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宇航光帆”的项目申请。仅一个多月后,他就接到了入选通知。“固定周期的稳定支持和经费保障,我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徐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