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守护大江大河的“健康”(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6-19 10:40:07
浏览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十多年来,工程中心团队攻克了长薄鳅、乌原鲤、巨魾、中国结鱼等十余种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瓶颈,累计放流鱼苗近4000万尾。

“复原”绿水青山

和鱼打交道,只是团队工作的一部分。他们另一重要职责是开展涉水工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回首过往,让团队成员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渡河河口生态修复项目。

位于大渡河流域的安谷水电站地处旅游城市——四川省乐山市,那里有“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

“安谷水电站所处河段河网密布、洲岛发育丰富,大渡河、青衣江、峨眉河在此交汇后汇入岷江,这里鱼类资源丰富、生态系统敏感。”工程中心团队成员之一、安谷水电站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王文君表示,早在该水电站规划建设初期,环境影响评价审核专家便对此处河网水生生境的保护与修复、珍稀鱼类的保护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工程中心团队的工作便是针对这一工程可能对周遭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设计出一套完整、可操作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接到任务后,工程中心团队成员首先对该河段水生生物、鱼类资源及重要水生生境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现场调查与监测,掌握了此处水生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随后,团队成员预测分析了工程建设后河流生境指标的变化以及天然河段生态功能的受损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过鱼通道、增殖放流等方案。

“该方案能够有效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王文君告诉记者,大渡河河口重要水生栖息地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跨越15个寒暑。

在此期间,团队成员亲眼见证了大渡河两岸沟壑纵横、撑船渡河的村镇演变为公路入户、宜居宜游的生态城镇,砂石裸露的施工现场经过人工修复后变为水流鸟栖、坡绿水清,生态河道与电站河道并行的生态美景。

踏遍江河湖泊

工程中心团队成员时常要到野外开展工作。青藏高原是他们野外调查常去的地区之一,面对高原缺氧等挑战,团队成员已习以为常。

在青藏高原时,令许多团队成员印象深刻的,当数旱蚂蟥。

2020年7月,正值西藏林芝地区的雨季,工程中心团队冒雨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排龙乡附近进行野外考察。在刚刚躲过一场山体滑坡后,团队成员蒋思进、方艳红突然发现,他们身上有多处被“喝”人血的旱蚂蟥吸附。

“当时,旱蚂蟥已经吸足了鲜血,身体呈极度膨胀状态。”团队成员回忆道,他们在忍痛拍掉旱蚂蟥后,身上仍留有血痕和咬痕。据当地工作人员和村民介绍,旱蚂蟥具有一定毒性,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于是,团队成员立即相互配合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紧急购买排毒、解毒药物进行治疗。

直到现在,团队成员在谈起旱蚂蟥时,仍心有余悸。但在当时,他们克服了恐惧,多次深入高山峡谷,最终圆满完成野外调查工作。

2021年11月,团队前往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开展水生生态调查工作。冬季塔里木河地区气候恶劣,团队成员每天接触冰冷的河水,双手几近冻伤。长时间赶路更是让每个人都患上了腰肌劳损,其中就有当时已经56岁的工程中心研究员杨汉运。

如今,“接力棒”即将交到青年人手中。4年前加入团队的青年骨干——袁婷早在学生时代就对水生态学充满兴趣,毕业后,她在了解到水生态保护工作的艰辛后,依然选择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