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挑上“金扁担”(夏收一线探访②)(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6-30 08:03:07
浏览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今年“三夏”,全国共投入1650万台(套)各类农机装备,开展夏收、夏种和夏季田管机械化作业。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大国粮仓根基不断夯实。

  全程机械化种地,合作社效益怎么样?

  郭波波有本明白账——

  看成本,一亩地翻地40元,旋地50元,追肥50元,喷灌机浇地45元,高地隙植保机配合无人机植保30元,农资费用280元,总的算下来,每亩投入不到500元。

  看收入,规模连片种植“济麦44”强筋品种,亩均产量680公斤,目前市场价每斤1.36元左右。扣除流转费用和种植成本,一亩地纯收入500多元。同时,合作社对外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今年跨区机收服务面积达2.8万亩。作为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深松、秸秆综合利用等环节,合作社每亩还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化服务补贴。

  良机助力,良法配套,种粮效益不断提升。汶上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郭延习说,利用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的规模优势,县里创新集成小麦玉米“双晚”技术、小麦生产“十统一”、玉米生产“八统一”、大豆“一三三”等40多项技术体系,形成绿色高质高效“汶上模式”技术谱系,有力支撑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高标准农田种麦,每亩节本增收200多元,粮食产后保障筑牢风险防线

  河北省固安县片片农田里,玉米已经出苗,地上一片葱绿。种粮大户张劲松感慨:“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收完小麦种玉米,一茬接一茬,种粮底气更足了。”

  “土地平整连片,田间输电、灌溉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天旱了立马能浇,省电省水。”张劲松说,冬小麦每个生长阶段都要靠水提劲。过去浇麦用布垄沟,大水漫灌,浇得不均匀,低洼地容易积水。如今,用上了地埋式多节自动伸缩喷灌设备,拉闸就能出水,几百亩地只要一个人,电费比以前省了三成,亩均节水30到50立方米,还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了5%,算下来一亩地节本增收200—300元。

  固安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尹艳军介绍,固安水资源短缺,近年来县里整合各级财政资金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4.0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近七成,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4万亩。同时,当地大力推广“石农086”“马兰一号”等节水品种,从源头拧紧小麦生产“水龙头”。

  种粮要赚钱,良田是保障。我国已如期实现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今年,将统筹安排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接下来,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强化粮食产后保障,确保丰收到手。今年夏收期间,黄淮地区遭遇连阴雨,给收获带来不利影响。从抢收、烘干入库到保险赔付,相关政策措施保驾护航,切实发挥托底保障作用。

  位于河南浚县的伟一种业有限公司粮仓里,1.2万多吨抢收的新麦已入库。“麦子收割前一周,县里就组织我们把烘干塔检修准备好,保障一天200—300吨的烘干产能。”公司负责人周位起介绍,目前收到的种子粮主要包括“百农607”“百农307”等品种,含水量刚过11%,全部住上了“空调仓库”。他抓起几粒小麦种子放到嘴里一嚼,“听听这声音,多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