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变形记”:从小商品到潮经济(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7-04 18:04:06
浏览

   在武林夜市诸多摊位中,现场作画的“面鬼儿”引人驻足观看。“‘面鬼儿’一词起源于南宋,是脸谱、面具之意,是融合了北方儿化音的杭州方言。”“杭州面鬼儿”非遗传承人曹志林介绍。

   “考虑到夜市的年轻人比较多,我在图案设计上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同时也会制作带有同款图案的扇子、手提袋等实用产品,供大家挑选。”在来武林夜市之前,曹志林已经有20多年的摆摊经验。作为一个“老杭州”,“面鬼儿”对于他的意义远大于一门谋生的手艺。曹志林坦言:“‘面鬼儿’相对小众一些,这么多年来,可戴在脸上的纸质面具一直是卖35元一张,从未变过。”而夜市能吸引更多人了解非遗传统工艺,这让他感到很自豪。

   “夜市的发展,实则折射了城市文化的两个面向。”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刘新鑫表示,“一方面,作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方式,小小摊位承载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氛围,是展现市民文化的一个窗口;另一方面,集功能性、观赏性、文化性为一体的集市街区,能够作为本地特色文化符号,在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擦亮一张张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刘新鑫进一步表示:“无论是淄博烧烤所折射的厚道诚信的齐文化,还是以武汉户部巷、吉庆街为代表的宵夜江湖,抑或是被誉为‘新疆之窗’的‘大巴扎’,都体现了夜市在文化层面的高度延展性。”

   “而从心理层面看,夜市之所以能吸引巨大流量,离不开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刘新鑫解释道,“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人和人难免会产生一种疏离感。而夜市的发展则打破了这种局限,让我们无论是亲身前往,还是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到烟火气背后的人情味。”

   为夜市赋予更多人文情怀,方能让城市在烟火气中长足繁盛。


(责编:杨曦、吕骞)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