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农民建大棚 给蔬菜当医生(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1996年,关慧明(右)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罗家村的大棚内进行施肥试验。
受访者供图
关慧明(右)在温室大棚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 张 枨摄
人物小传
关慧明,1962年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人,1985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38年来,他一直从事农业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包括蔬菜良种国产化、病虫害绿色防控、蔬菜栽培新技术以及农业新装备的试验示范推广等。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
“农民朋友好,现在我们是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一位农民的大棚里,可以看到棚里的黄瓜叶子都发蔫儿了。这是因为农家肥上多了,而且没有经过发酵,遇到高温发酵后,造成农作物氨气中毒……”
在短视频里,头发花白的关慧明热情地为农户解答各类技术难题。
“先用小水浇,不让农家肥集中发酵,然后加强放风,同时叶面补充葡萄糖和钙肥,这样经过三四天,便有机会救治好……”关慧明在短视频里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虽已年过花甲,但作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的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一有时间,就到周边的村庄为当地农民解决农技难题。他还紧跟潮流,把每次遇到的问题拍成短视频,让更多农民学到农技知识。
“我曾说过,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信守承诺!”关慧明说。
走遍周边各旗县区,教农民科学种植
关慧明1962年出生于大兴安岭深处的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1980年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蔬菜专业。“在学校的后两年,老师让我管理15亩试验田,除了上课,我基本吃住都在试验田里。这段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真正对蔬菜种植产生了浓厚兴趣。”关慧明说。
1985年,关慧明被分配到乌兰察布从事农技服务工作。当时,经费并不充足,他常常自费下乡服务。几年间,他走遍了乌兰察布和周边各旗县区。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清水河县杨家窑乡高家山村,关慧明教当地农民使用丰产沟、旱地覆膜等技术种植土豆和玉米,一待就是大半年。秋收时,他参与指导的100多亩丰产沟土豆亩产6000多斤,200多亩旱地覆膜玉米亩产1400多斤。“真没想到产量这么高,科学种田让咱大开眼界了。”有村民感叹。
1995年,在集宁区城郊的一个农户找到关慧明,希望能学习大棚种植。于是,他和村民们吃住在一起,一待就是3年。“村民们收入越来越高,很多村民买了三轮车,一多半人盖了新房,感觉自己的付出值得了。”关慧明说。
关慧明也在帮助农民的过程中不断研发新技术。比如他研发了温室大棚前屋面46度角的设计,使大棚内温度提高了10摄氏度,实现大棚在冬季即使不加温也能依靠阳光培育各类蔬菜。
“年轻时我就跟关老师学技术,30多年过去了,现在,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关老师还是会来帮我们解决。”50多岁的集宁区霸王河村村民常建新说。
关慧明和农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学的是蔬菜专业,干的是蔬菜事业,这就要求我必须到农业生产一线去。农民种蔬菜需要啥,我就服务啥!”
研发生态制剂,免费帮农户防治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