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用才留才 让希望的田野成为智慧的田野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7-16 10:38:27
浏览

【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

“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来自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全国人大代表魏巧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

魏巧与爱人孙振中曾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辞职后从城市回到乡村,把科研搬到田头,成了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呼唤更多像魏巧这样的“新农人”,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让希望的田野成为智慧的田野。

乡村要兴,人才先行。通过不断完善乡村人才政策体系,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促进各路人才扎根基层、与乡村开始一场意义非凡的双向奔赴,已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的一道必答题。

读懂“归土”人才新变量

乡村振兴要靠人才第一资源。乡村如何吸引人,吸引更多年轻人,尤其是吸引有才能的人,考验着各地各部门的智慧与能力。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乡村人才流失问题,既是现代化过程的自然结果,也有长期经济社会历史演化的根源。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处在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集聚的阶段。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牵引和政策吸引不断释放,乡村人才外流出现放缓趋势,青年返乡、乡贤回归等各种“新回乡”现象逐渐增多,乡村呈现“离土”“守土”与“归土”并存的三重变奏现象。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人。“归土”人才,逐渐成为城乡关系变化的新变量。

分析这些人才的返乡动因,无外乎一个“寻”字。有的是为了寻梦。他们出生在农村,过去带着梦想涌入城市寻找商机,成功后回报家乡、反哺家乡,把外界的商机与自己的家乡联系起来,带着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回乡,寻找记忆的山水、乡村的田园、天然的食材。有的是为了寻机。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乡村逐渐成为就业创业的机会之地,他们发现在家门口创业也可大有作为,没必要都在大城市使劲“卷”,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到农村产业的发展中去,创造自己的事业和财富。有的是为了寻己。遵循内心所想,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逃离城市、远离喧嚣,回归乡村“慢生活”,寻找内心的诗和远方。还有的是为了寻根。在异乡漂泊的游子,怀着对家乡的依恋、对乡情的不舍,选择“叶落归根”。

这些“新回乡”现象,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星星之火;这些“新农人”,是乡村全面振兴最宝贵的力量。研究制定乡村人才政策,必须读懂“寻梦、寻机、寻己、寻根”的内在动机,找准需求、瞄准痛点,打开格局、创新打法,让人们看到乡村发展前景,能最大限度“各得其所”,使乡村成为“梦想孵化器”“灵魂安放地”。

在好风景里创出新经济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人才外流的大趋势还在持续之中。

破解乡村人才“育不起、留不住、引不进、回不来”的尴尬,需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先导作用,引领公共资源布局,撬动市场资源配置,积聚社会资源和社会注意力,埋好聚才用才留才的内在生长线,烧热乡村人才“这壶水”。

唯有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聚人”政策,创新“聚人”体制机制,才能吸引和留住一批乡村急需的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