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长成大产业(人民眼·做好“土特产”文章①)(2)
对儿子这话,段晓兰感触颇深:过去都是自留种,头年挖的马铃薯,挑个大、周正的,来年当种薯。然而几年种下来,产量就走下坡路,病害也多起来,“有的切开瓤发黑,有的吃起来嘴发麻,还有的得了粉痂病,好端端个马铃薯,像是长一脸麻子……”
“现在咱定西早就推广普及脱毒种薯,您说的那些问题都是老皇历。”张文伟笑着接过母亲的话。
啥是脱毒种薯?
走进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身着白大褂的女工们正全神贯注于一项“精密工作”——她们手执镊子、剪刀、灭菌器,对马铃薯脱毒种苗进行茎切断繁育。“所谓‘脱毒’,就是除去马铃薯本身所带的病毒,减少病害。”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负责人李进福介绍,脱毒种苗经过扩繁后,再移栽定植培育,就会长出不携带病毒的原原种,“‘原原种’种到地里,长成‘原种’,‘原种’再下种,长成‘一级种’,供农民种植,实现丰产。”
据考证,定西的马铃薯种植史已有200多年。当地1996年起实施“洋芋工程”,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可直到本世纪初,还没有农民种上脱毒种薯。“缺技术、少费用、没经验,屡败屡试。”李进福说,在实验室中培育出脱毒种苗不难,难的是规模化种植。前者处于无菌环境,量小可控;后者自然生长,量大难管,湿度、温度等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让努力归零。
1994年,李进福与一家知名农业企业签了300万粒的原原种订单,最后仅产出30万粒。“当时,脱毒种苗的成活率只有10%左右。”李进福说,经过两年的研究,才发现是湿度过大和营养液配方不精细所致。“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都离不开以年为计的观察研究。”李进福说,科研人员历经十余载攻关,终于让脱毒种苗成活率达99%,实现了原原种的规模化生产。
步入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温室大棚,女工们正用镊子将种苗扦插进水培盘。“无土栽培能有效降低脱毒种苗的病害。”李进福说,随着工艺和技术的迭代,无土栽培的基质已从相对单一的蛭石扩展到椰糠、水等多种基质。同时,研究所还掌握了更为先进的雾培技术。
掀起一排长出了脱毒薯苗的塑料布,只见布下悬吊在空中、长约30厘米的白色根茎上,挂满了鹅卵石大小的原原种。根茎间,两根直径约3厘米的银色钢管,贯通雾培棚。钢管上,每间隔30厘米,有一个黑色的雾化喷头,“雾化喷头每隔15分钟自动输送一次营养。”李进福介绍,雾培产量是基质栽培的10倍,每株种苗可产原原种40至50粒。
“起初,脱毒种薯技术攻关难,推广也不易。”李进福回忆,尽管种植脱毒种薯,产量平均可提高约两成,但那时乡亲们对新技术不熟悉,担心颇多,仍普遍选择自留种。为了让群众放心种,定西市严格执行种薯生产经营许可、生产基地认定和质量追溯管理制度,种薯生产企业建立了田间生产记录档案,保证种薯品质优良。在剡家川村,张文伟的父母拿出两亩地,做了试验田。“收获时过秤,一亩地多收了几百斤。”段晓兰说,第二年家里的地全部用上了脱毒种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