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德清探寻朱鹮“重生”的秘密
原标题:在浙江德清探寻朱鹮“重生”的秘密
【生态聚焦】
初秋时节,行走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湿地,不经意间,会有一抹红自天空掠过。这掩映在绿水青山中的一抹红,便是享誉世界的“东方宝石”——朱鹮。
朱鹮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被称为“活化石”。在20世纪,受生态环境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一度锐减至7只,因而被列为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5年前,5对与大熊猫一样珍贵的朱鹮,从陕西千里迢迢来到浙江,在德清下渚湖湿地安了家。时至今日,德清的朱鹮种群数量达到761只,野外种群数量达到367只,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繁育朱鹮种源基地之一。
从10只到761只,一度濒临灭绝的朱鹮如何在德清实现种群重建?近日,记者走进美丽的下渚湖朱鹮岛,探寻朱鹮“重生”的秘密。
“自由恋爱”,繁殖率大大提高
车子开到下渚湖街道沿河村村口,步行穿过一座廊桥,就到了朱鹮繁育基地,只见四周草木繁茂,群鸟翩跹。
“瞧,这就是朱鹮的早餐!”在一间住着6对朱鹮“夫妻”的笼舍内,“90后”饲养员袁李莹将一笼笼泥鳅抛进投喂池里。每天清晨,袁李莹都会准时到基地为朱鹮准备丰富可口的营养早餐。“周一吃面包虫,周五吃牛肉,其余5天吃泥鳅,有时也会加点多维元素片补补身子。”袁李莹笑言,6个多月大的朱鹮一天能吞进20条小泥鳅,饿了再加餐。
袁李莹负责的这间笼舍犹如一个大型集体宿舍,足有200多平方米大,有水有树有草地,空中还配有两根木质栖息架,方便朱鹮落脚。如此温馨的集体宿舍,在朱鹮岛共有17间,住着394只朱鹮。“历史上,朱鹮在德清县域内有过生活痕迹。”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邱国强介绍,笼舍从15年前的1间增至现在的17间,说明朱鹮南方种群的数量逐步增长,从这里飞出去的朱鹮后代也越来越多。
这样的变化来之不易。2016年3月,一枚朱鹮蛋经过28天孵化后本应破壳而出,然而,十几个小时后,小朱鹮却纹丝不动,直接胎死蛋中。据测算,当时朱鹮产蛋的受精率只有26.34%,出壳的幼鸟存活率也只有33.76%。
作为基地负责人,邱国强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并与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校进行科研合作。“我们打破传统的肉眼观察配对与繁殖的方法,将遗传基因能够匹配的朱鹮个体全部散放在一个较大的笼网内,让它们从一对一‘相亲’变为‘自由恋爱’。”邱国强说。果然,自由配对后,朱鹮的受精率逐渐提高到87.51%,出壳雏鸟的存活率也提高到96.11%。
“这个笼舍里的16只朱鹮,全部是今年3月新出生的。”在饲养员王涛的指引下,记者看到,这些朱鹮宝宝们个头儿接近成鸟,已经能正常栖息觅食、自由飞翔了。王涛说,今年基地里共有92只朱鹮宝宝出生。其中,野外放飞的朱鹮孵化出60只朱鹮宝宝,人工孵化出32只。
与普通鸟类不同,朱鹮的孵化育幼有特定的温度、湿度要求,需要人工控制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快要出壳时是最紧张的,甚至晚上睡觉都会梦到朱鹮宝宝出壳的场景。”在袁李莹看来,养朱鹮跟养自家孩子一样操心。
野化放归,浙江朱鹮跨省落户
远远望去,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朱鹮放飞驯化大网笼内,一群朱鹮正在水塘里觅食。一旦察觉有人靠近,它们便呼啦啦地飞向一旁的树上。
“警惕性还可以,这正是在野外环境下生存所需要的。”保护区管理处鸟类研究中心主任陈卫华介绍,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食物转换和野化训练,确保朱鹮熟悉本地生态环境后,再将它们放归野外。“我们还会给每只朱鹮安装北斗卫星追踪系统,以便后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