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这五年:共谋生态和发展 从“棋手”到“旗手”(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2-06 11:17:01
浏览

江浙交界处的乔溇生态联勤警务站。吴兴区委宣传部供图

江浙交界处的乔溇生态联勤警务站。吴兴区委宣传部供图

滁河是苏皖界河,长江一级支流。漫步于此,一泓碧水一程山。

从“杂乱无章”到“绿色秀带”,在这生活了30多年的安徽滁州市南谯区村民赵海清清楚记得,改变始于2018年年底苏皖两省签订的《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

2019至2021年,滁河陈浅断面年均值达到Ⅲ类考核要求。获得江苏省生态补偿资金4000万元的滁州安心“收钱”,江苏则愉快“掏钱”。

滁河美景。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滁河美景。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太湖与滁河的跨省协同治水工作,是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生动缩影。

告别“独角戏”,四手联弹生态“协奏曲”。沪苏浙皖打破生态保护跨区合作壁垒,“一体化治绿”成为共识。

2022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较2019年提升21.2%,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较2019年提升4.9%,生态功能基本完善……更高颜值的美丽长三角吸引来如织游人。

加快生态优势转化

从“高颜值”到“高价值”

“小时候我老家那段新安江水质较差,沿岸养鸡场污水、生活污水都直排江里。”殷建新出生在黄山市歙县新安江边,如今每次回老家他都忍不住感慨,“水清了,山绿了,空气更清新了。”

安徽黄山新安江源头美景。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安徽黄山新安江源头美景。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变化缘于10年前。

2012年,皖浙两省签署“对赌”协议,启动了长达10年的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其间,相关参与方投入200多亿元用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大大改善千岛湖等新安江下游水质的同时,也带动了黄山等地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黄山市打造了“养生+养心”沉浸式休闲度假体验模式,乡村旅游覆盖七成以上村庄,近10万农民变身景区服务员;徽州民宿增至3000余家,跻身全国首批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

如今,生态“高颜值”正加速转化为经济“高价值”。“新安江模式”这一“跨省协作的制度创新”,使得新安江成为皖浙两省绿水生金的“富民江”。

安徽黄山民宿外穿城而过的新安江。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安徽黄山民宿外穿城而过的新安江。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新安江下游、浙皖交界处的小山村——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宅上村,也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如今村里民宿产业蓬勃发展,不少渔民上岸后转行成为民宿业主。截至2022年年底,全村共有10家民宿,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累计增收300万元。

宅上渔村风光。淳安县威坪镇党委供图

宅上渔村风光。淳安县威坪镇党委供图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显著增强。

元荡湖位于沪苏交界处,3.1平方公里归上海青浦,9.9平方公里属江苏吴江。过去,两地环境治理存在责任划分不明晰等问题,元荡湖水质常年停留在劣Ⅴ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