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力 推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4-04 01:26:01
浏览

平台为基,“园区+开发区+营商环境”培育现代产业生态。十年间,京津冀精心培育和发展现代化产业协作平台,推动产业协同从“转移承接”逐渐转向“重点产业合作”。积极推进合作共建园区建设。以北京中关村为抓手,高水平推进天津滨海、宝坻、河北保定中关村合作园区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截至2023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已由2013年的3528家增长至1万余家。依托开发区打造产业协同发展高地。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优势,建立专业化产业合作平台,吸引更多高端要素集聚、更多优质项目落地。2023年5月29日,京津冀联合发布《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50家开发区及产业示范基地等入选产业合作重点平台。打造区域一体化营商环境。在区域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保护5个重点领域加快推动政务服务标准统一、资质互认、区域通办,不断加强产业政策一致性、透明性。截至2023年,234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200余项“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移动办”,依托三地自贸试验区联合推出179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的“同事同标”事项,建立健全跨区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有效提高区域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现存不足 多种因素制约产业发展水平

京津冀城市体系存在断点。从人口规模上看,北京和天津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而河北最大城市石家庄的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与前二者差距较大。相比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缺少特大城市,城市体系存在断点。而且,区域内主要城市间经济规模差距持续扩大,影响了中心城市的协调带动作用。

三地产业发展梯度差距较大。北京已经走过了后工业化阶段,优势产业为产业链上游的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天津正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即传统产业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渡阶段;河北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优势产业主要是位于产业链中低端的钢铁、煤炭、建筑等高耗能传统制造业。三地产业发展梯度落差较大,制约了区域内产业的同步性和互补性。尤其是河北经济实力相对不足,吸引和承接高端产业时,显出较大局限性。

创新能力向产业动能转化不充分。北京创新产出的高效能,尚未充分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北京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津冀两地实现产业化的比例不高,对津冀辐射带动不足。京津冀三地在创新研发能力与产业发展水平上的落差、北京创新成果供给与河北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错位、区域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缺位等,是制约京津冀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

区域产业链各环节未形成高效协同分工。一是三地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的规划布局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态势,河北和天津产业相似度较高,津冀两地间、河北各地间的产业竞争大于产业协作。二是缺少整合和引领区域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区域内旁侧产业和关联产业缺失,产业的区域配套能力和配套水平不高,产业滚动发展、自主发展、集群发展能力受限。四是京津冀地区间城乡收入、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差距,制约了产业链在区域内的布局。

对策建议 细谋划、促协同、强引领、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