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声 | “出口商品多了=产能过剩”?完全站不住脚!(2)
事实上,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正持续为世界作出贡献:在匈牙利,比亚迪正着手分阶段建设一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预计可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在泰国,长安、上汽、比亚迪等企业积极建厂,规划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无论是出口产品、满足全球市场所需,还是在海外建厂,拉动投资、带动就业、壮大产业,中国新能源企业始终追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也赢得了许多国际人士的称赞——美国《外交学者》杂志网站关注到:东南亚国家积极争取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合作,“不仅加强了从化石燃料汽车向电动汽车必然的转型,还通过技术交流促进了经济增长”。
既然毫无道理,为何有关国家一些人却言之凿凿地炮制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呢?
这样的“言之凿凿”,背后隐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祸心”。法国企业家贝特朗的观点一语中的:“有关论调的实质性问题在于竞争力,而非产能。部分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发展脚步太快,中国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会对自己在相关领域的主导地位造成威胁。”
这样的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源自有关国家一些人长期以来的“双标”——
“我可以动用政府资源,拨款扶持高科技和新兴产业发展,你不能依靠产业政策培育产业。”
“谈到应对气候变化时,认为新能源产能仍然不足。谈到中国新能源行业,又指责‘产能过剩’”。
“我有竞争优势时,就提倡自由市场。如果没有,就抬出保护主义”……
事实和真理,不会因为某些人以霸权思维贴标签并标榜自己拥有“解释权”而改变。用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捆绑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无疑将削弱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发展的能力,最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国际贸易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大潮。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全球绿色产品的市场才能越做越大,人类社会的明天才会变得更美好。
(责编:袁勃、赵欣悦)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