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创“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原标题:让科创“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近日,一辆氢能观光车在西安街头出现,吸引了往来行人好奇的目光。“该车所搭载的氢能源动力系统处于示范应用阶段,将为我们后续开展产业化应用积累实践经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成永红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其企业在氢能存储和应用领域已成功突破技术瓶颈。
同期,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张延超的航空密封件创业项目,也展现出火箭般的发展速度:2023年2月注册成立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术有限公司,当年7月签下第一笔订单,11月一期生产线落成。
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离不开陕西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
2022年3月,陕西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计厅六部门联合制定了《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该方案大力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有效破解“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的难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解开“细绳子” 打通全链条
7月11日,果蔬激光打标机、全天候阔叶作物三维扫描仪、高纯度氘代分子合成平台等5个项目轮番登场,在投资机构代表的“注视”下,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5支创业团队进行了路演展示。
在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像这样聚焦“三项改革”促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题路演,仅今年就已举办了20多场。陕西通过“每周发布”+“月度专场”等形式,构建起“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至今已累计推介6414个项目,成功融资超过48亿元。
早在2021年,陕西就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首先在西北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开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试点工作。2022年,这一试点扩展至陕西省属综合类、理工类高等院校。202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正式发布,标志着“三项改革”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重要内容。
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游才印介绍:“我们和秦创原一起经历了从概念验证、技术评估,到作价入股、成立公司等所有环节。这为我们探索‘投资+孵化’的新型成果转化模式,试行高校股权‘技术托管’蹚出了新路子。”
陕西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马云认为,西安理工大学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张延超教授团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为科研人员参与市场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
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解决“不敢转”的问题;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解决“不愿转”的问题;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缺钱转”的问题。陕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程宁博评价道:“‘三项改革’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痛点堵点,真正从操作层面破除了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除了用制度创新解开束缚科技创新的“细绳子”,陕西还构建起了“挖掘—落地—服务—展示—打榜”全链条推进机制,助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陕西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一大批科技企业拔节生长。2023年,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
改革提质扩面 成果落地生“金”
“好消息,项目马上上会!我们正在快速推进建设陕西省首个人工智能无损检测共性技术平台,估计会在10月份全部落成。公司业绩今年会有大幅提升,估计是去年的3倍。”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合科技)董事长杨涛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