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制度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活力
一家之言
产权制度改革是对内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驱动力。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
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得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经济增长活力得以不断释放。而产权制度改革是对内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驱动力。
1978年,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上按下了指印,此后小岗村连年丰收。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于1980年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两年后,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合法性。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在农村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对旧有土地产权制度的突破。虽然这项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但在当时,它使得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产权制度改革可以通过改变劳动者所面临的激励约束条件,从而充分释放劳动者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最早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给企业一定的自主财产和经营权利,这实际上已经是对国有资产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的分离了。而后实行的过渡性的承包制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类似,简单说来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的主要领导签订承包合同,将国家所得的部分固定下来,企业得到剩余的部分,也即“企业交足给国家的,剩余即为企业的”。
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其对象不仅仅是国有资产,还包括国企员工。早期,国企员工的劳动为国企所有,掌握着核心技术,市场上的私企并没有相应的劳动力供应。后来逐渐放开,国企工人也能自由地跳槽到私企,从而能够实现自身劳动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促进了劳动这一关键生产要素在社会各行业之间的流动,提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进而增强了经济的活力。
现在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应该从改革产权制度入手。保护私有产权的意义正在于,给企业家建立起对于未来收益的稳定预期。企业家只有在能够确信自己对企业的资产和未来的预期拥有所有权的情况下,才会放心地去做长期投资,才会将资金投入长期研发,而这正是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
□盘和林(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