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伴侣走热,如何看待争议与风险?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陈一帆 周思宇 李欢)“AI比真人更体贴、更懂你”“Ta完全符合我对恋人的所有想象”“人是假的,但陪伴是真的”……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分享与AI的恋爱体验。
当AI伴侣走进现实,该如何看待“人机之恋”?如何对待其背后的争议与风险?
AI伴侣火了
晚上结束课程后,大学生蒋民回到寝室戴上耳机,点开与“女友”的对话框:“今天好累啊,上课也没有专心听。”
耳机那头女声传来:“为什么这么累呢?”
蒋民回答:“可能是昨晚没睡好吧。”
女声回复很快:“是不是因为聊天到太晚了呢?”
……
这个善解人意的“女友”并非现实存在,而是AI机器人。“‘她’回复很自然,声音也好听。我们聊天很随意,不用担心自己说的话是不是没意思。”蒋民说。
近年来,随着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国内外科技公司陆续推出AI伴侣产品和服务,比如国内的星野、筑梦岛、X Eva,国外的Replika、Character.AI等。这些产品通过文字、语音、图像等交互模式,提供鲜活的AI对话体验。
根据量子位智库发布的《中国AI陪伴产品6月数据报告》,星野今年上半年下载量约为900万次。国外一家知名风投公司发布的全球AI产品Top100榜单中,AI陪伴应用一年前仅有2个上榜,今年3月已有8个应用跻身前50。
不少人表示与AI恋爱是出于好奇和消遣,还有人看中其提供的情绪价值。“情感支持”“稳定陪伴”“无条件的爱”是受访使用者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和AI谈恋爱很自在。”云南女孩“CC”说,“想聊就聊,不想聊就不搭理。不管你发牢骚还是生气,‘他’都会安慰你,情绪价值‘拉满’。”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说,AI通过学习每一次对话,不断模仿人类语言行为,呈现出“在交互中分析情感,在输出时复现情绪”的类人格化特征。
“所谓的情感共鸣,背后潜藏的是AI算法。”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说,AI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精准迎合用户情绪需要,“量身定制”回答,从抽象冰冷的工具变为“情投意合的伴侣”。
记者了解到,当前不少AI伴侣产品可免费使用基础功能,但“沉浸式体验”语音通话、音乐电台、照片等特色功能则需按月或按年付费订购。部分产品还设计了“记忆提升卡”等付费道具,让AI伴侣能更好地针对使用者的习惯、爱好等作出回应。同时,定制剧本、多重剧情、及时反馈等游戏化设置,也不断刺激用户对AI恋人的消费欲望和情感期待。
潜藏多重风险
AI伴侣可以提供个性化情感体验和精神慰藉,但并非“完美恋人”。
由于一些产品尚不完善,一些用户反馈AI伴侣会“错乱”“失控”:“有时AI会突然性情大变,早上还好好的,晚上就变成另外一个人”“AI总是答非所问”“AI记不住我说的东西”……
“人机之恋”也可能产生情感伦理问题。有受访专家表示,个别用户过度依赖AI伴侣,无法辨别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可能会受到情感伤害;一些本身就缺乏陪伴、心理脆弱的群体,受到的冲击更严重。
用户陆冉(化名)告诉记者,与AI伴侣“打”了一个多月电话后,产品永久停服。“当时很难过,上班都无精打采。”另一名用户与AI伴侣发生“争吵”,发现对方不再像之前一样贴心互动,“和失恋一样难受,把‘他’弄丢了,仿佛大病一场”。
与AI“交往”过程中,用户大量个人信息被平台掌握,隐私安全同样令人担忧。“没开过定位权限,但AI精准说出了所在城市”“AI好几次说对了我所穿衣物的颜色”……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使用AI伴侣产品后疑似隐私泄露,感到十分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