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种业向新:农业“芯片”如何炼成?
古谚云,“湖广熟,天下足”;如今,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湖南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种业大省,是农业种质资源保存和现代种业高地建设省份。行走湖南,从田野到餐桌,处处都可见新质生产力的身影。今天起,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推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带您一起探索农业向新背后的种业之新、农机之新、产业之新……
高产的杂交水稻口感毫不逊色于常规稻;鲜嫩爽脆的辣椒品种越来越多;本地品种猪肉保持美味的同时,脂肪含量也低了;山茶油的亩产提高到上百斤……
在超市生鲜区和农贸市场里,人们会发现,我们熟悉的农产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好种出好苗,好花结好桃。舌尖上的新体验背后,是现代种业的默默助力。
岳麓山实验室聚集区航拍
初冬时节,浏阳河畔,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的豆类农业小试区,饱满的豆荚撑到快要爆裂。行将收割的豆苗后面,座座楼栋拔地而起,规模恢宏。
“片区建成后,可储藏超过80万份种质资源,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宝库之一。”岳麓山实验室前沿技术研究部团队首席研究员、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告诉记者。
保护是利用的基础。岳麓山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围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服务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学研究,打造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生物育种科学研究、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大战略品种培育、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聚集“四个高地”。2021年12月岳麓山实验室启动建设,今天进入实体化运行。目前,已有超过230支团队、2000多名科研工作者确定入驻。
依托4个功能研究部,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种质资源库、生态模拟育种与表型鉴定平台、安全风险防控平台等8个公共创新平台和15个品种创制中心,一批关键优势种业创新项目,进入快车道,启动加速跑。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忙碌
说不清是湖南选择了辣椒,还是辣椒选择了湖南。如今,湖南的辣椒里,也多了一缕科技味。
走过30多年,遍访大江南北,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院士科研团队专注辣椒种业创新,收集超过5000多份种质资源,建成世界第二大辣椒种质资源库,筛选、繁育出3类重要的骨干亲本材料。
站上新起点,构建辣椒种质资源的泛基因组图谱,研发能够快速定位基因的“液相芯片”,团队寻找辣椒全新优质亲本材料的步伐大大加快。
“原先研发一代辣椒新品种可能需要五六年,如今两三年就有望出一个新的优势品种。”团队副教授胡博文告诉记者。
相类似地,改良袁隆平院士团队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父本,提高其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传统育种方法需要5-8年,而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只花了2年10个月。
这种“降维打击”的效率革命从何而来,答案也藏在农业新质生产力里。
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
走进位于岳麓山实验室先导区的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分子育种服务平台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开展种质资源基因型精准鉴定等任务。通过实验室里的高通量基因检测系统,一次可检测超过上万个样本,效率是传统实验室的1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