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银发之需 养老金融更贴心
“你猜猜我几岁了?97岁!”在江苏省南通市的阳光老年公寓,热情开朗的蔡奶奶“自报家门”,她已在此居住了14年。
养老公寓承担了老人的养老服务,也面临着养老公寓设施设备老化、失能失智老人护理院升级的问题。为充分响应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养老公寓亟需资金注入。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决定在江苏等五个省份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额度400亿元,引导7家全国性大型银行向普惠养老机构提供优惠贷款,降低养老机构融资成本。在此政策背景下,该公寓平台从当地银行机构获得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3000万授信额度,用于补充其营运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养老领域的金融服务不仅是资金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在上海市静安延长路支行,不同于常规银行网点入口处是一排智慧柜员机(STM),这里是由两位员工值守的大堂经理台,旁边“敬老服务专区”一目了然。
“经过适老化改造后,银行网点现在成了老年人的社交场所。”该网点负责人介绍说,如今来网点办理业务的多以老年客户为主,主要诉求是存取款,当每月养老金到账就会立马取出,转而存定期。
针对这一情况,网点去年底开始进行适老化改造。硬件上,入口处换成大堂经理台,人工接待,将老年客户引至“老年窗口”;把最深处的高柜外移,有效减少高峰时段排队等候时间;配置无障碍坡道、振动叫号器、各种度数老花镜、老年扶手、老年人专用座椅等适老化设施,大大方便老年客户。软件上,基于养老规划、退休金规划定制符合老年客群需求的稳健类金融产品,保障其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
致广大而尽精微,养老金融服务供给水平正在有效提升。央行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各类养老金融政策效果充分显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养老资金投资管理更加成熟稳健,基本实现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指导意见》同时明确,要精准匹配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阶段、不同人群养老金融需求;加大养老金融供给力度,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健全金融保障体系,促进养老财富储备和保值增值;夯实金融服务基础,提升老年人便利度和安全感;完善制度保障,构建养老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表示,发展养老金融不仅是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的重要体现,更是金融机构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三大难点:市场化运营主体发育不成熟、养老服务机构风险高、风险缓释手段不足。由于品牌企业少、产业集中度低,加之资金回收周期长、资产抵押难等问题,金融机构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仍存在瓶颈。
莫万贵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大市场建设,同时通过财税奖补和用地用房政策的优化,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养老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的建立,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强保障。金融机构方面,一是完善体制机制,组建专业团队或特色支行;二是创新金融服务,结合财税手段制定综合金融方案;三是通过资源整合与智力支持,为养老企业综合赋能。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养老金融的发展,要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提升养老财富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为养老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责编:王震、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