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西气东输互联互通工程正式进气投产
银川12月20日(于翔 杨迪)12月20日,西气东输的窗口站场——中卫互联互通工程正式进气投产。
走进完成投产的中卫压气站内,与几个月前不同,管道焊接声、装载机卸货声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的轰鸣和气流输送声,压气设备井然有序地运转,一条条建设完成的管道如同动脉,在这里,每天将有3000万标立方的天然气输送到京津冀地区,解决当地用气市场缺口的冬季应急保供需求。
而中卫西气东输互联互通工程的顺利投产,离不开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
工作人员正在监控干气密封参数。 杨迪 摄
中卫压气站是中国2018年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保供重点工程之一,6月28日开工建设,当时,施工面临着诸多难题。“为了确保大型施工设备的装卸,我们投入了650吨起重量的吊车。”施工方项目经理段占军告诉记者,因为工程进度紧迫,他们还在附近租了预置场地,以节省时间。由于压气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为避免破坏地下的光、缆,部分施工地区采取了人工开挖、回填的方式,“就是用铁锹一下一下地挖。”据段占军介绍,在施工高峰期,约有580多人在现场工作。
这段时期对中卫压气站的24名员工来说也极为难忘。“我们的人员都是按照双套配置,24小时基本不停歇。”西气东输银川管理处党群科科长姚嘉久介绍,“白加黑”两班倒已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5、6个小时。”工作虽苦虽累,当看到中卫压气站由一个小站变为重要的输气枢纽场站,姚嘉久的心里依然充满了自豪。
而抢维修队员则是互联互通工程中的“救火员”。今年23岁的李洋洋从事抢维修工作刚满1年,红色的工作服就已沾满难以去除的油污。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李洋洋在工作中基本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哪里有故障,我们就要立刻前往,在72小时内抢修完毕,确保互联互通管道正常运行。”进入冬季,经常进行户外作业的李洋洋还面临着严寒的考验,最冷的时候他要在工作服外面再套一层军大衣,顶着寒风进行抢修作业。
“高风险”“高强度”“高标准”,这些自我调侃为“三高”人群的工作人员是中卫西气东输互联互通工程中最美丽的身影,中卫压气站正式投产凝结着他们无私奉献的汗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