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都“山空”之后:转型重生 修复山河
冬季,农民将作物收割后,东川土表翻出“红铜色”,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来。乍一看,中国“铜都”本色依旧,事实上它早已成为资源(铜矿)枯竭型城市。
记者近日探访中国“铜都”—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千百年来,因铜兴,因铜衰,近年来“铜色”褪尽之际,它谋求转型重生,修复因采矿而破碎的山河。
东川有近2000多年铜矿开采史,东汉后就为历代王朝提供铸币原料,素有“天南铜都”之称。上世纪五十年代,来自中国各地的工人涌入东川,使这里变得空前热闹,经济快速发展。1954年东川矿区人民政府直辖云南省,1958年升为地级市。
今年51岁的东川人李自强回忆:“从我记事起,外来者成为铜矿工人,当地人为他们种粮食,政府、学校、医院一切都因‘铜’而生。”
年轻时,他在一家工厂负责生产冶炼铜所需要的化工产品。然而,铜矿开采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资源面临枯竭导致矿山停工。李自强说:“当时像多米诺骨牌,一切接连停止运行,劳动者失业、商店食肆关门,我也成了下岗工人。”
1999年,东川撤市建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因矿产资源枯竭,经济发展停滞而被降级的城市。次年,东川矿务局宣布破产。数据显示,当地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高达40%。
李自强说:“现在大家形容当时为:山河破碎、企业破产、城市破旧、希望破灭。”
长期大规模开采铜矿,导致东川小江流域森林因土法开矿、土法炼铜毁之殆尽,加之地处大断裂带,每年雨季泥石俱下,偌大的小江河谷没有一寸安全地方。
“记得有几年,山体滑坡甚至形成了堰塞湖。”李自强说:“东川后来得名‘世界泥石流博物馆’。”
东川矿务局破产后,许多人离开了东川,留下的人还要继续生活。2004年云南省成立了东川再就业特区,李自强参与特区建设,如今他已成为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
记者在李自强管理的园区内看到,一家新源环保产业公司:拥有5条废弃器子产品处理生产线,常用员工150人;一家海绵城市建材公司:利用河砂、冶炼渣、尾矿泥等废弃物,生产海绵城市所需的新型建材。它们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不同产业企业设立在园区内。
李自强说:“东川吸取教训,不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重塑工业体系同时,东川又开发了旅游业和高原特色农业。2016年,当地最大的民营矿业企业拿下红土地和轿子雪山旅游整体开发大单,投资50亿元人民币,对红土地和轿子雪山进行旅游开发。而东川特产开花土豆、挂面、黑山羊等,通过商向外推荐,已获得大城市消费者青睐。
2007年至2017年为修复破碎河山,东川累计人工造林10.85万亩、封山育林1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2.7%上升到31%。
东川小江河谷两侧的山坡上,记者看到了这些树,它们成片成片相互连接,或疏或密,疏的地方因树还小,密的地方树大已成林。
东川区林业局局长王俊说:“这些年,东川人为种树付出了艰辛努力,但还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