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持续加码 国之重器打造中国“新名片”
(改革开放40年·大数据)科技创新持续加码 国之重器打造中国“新名片”
12月17日 (记者 王恩博)说起“中国名片”,以往映入人们脑海的往往是长城、故宫等有着悠久历史的“老物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码,中国正用一项项国之重器向世界重新介绍自己。
40年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实施使中国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为403.4万人年,是1991年的6倍,1992-2017年年均增长7.1%。
与此同时,中国也为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资金保证。2017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达17606亿元人民币,是1991年的123倍,1992-2017年年均增幅达到20.3%,超过同时期GDP年均增速(现价)5.3个百分点。
投入带来了丰硕成果。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的支持下,中国高技术领域硕果频传,在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以高铁为例,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中国高铁发展速度快、建设规模大、运输能力强,整体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世界领先。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高铁运行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运营场景最丰富、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2018年7月1日,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最长高铁列车——16辆长编组“复兴号”正式上线运营。图为“复兴号”驶出北京南站。 记者 卞正锋 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只有5.17万公里,到2017年底已发展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发展势头尤其迅猛,到去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突破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
作为另一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核技术发展亦受惠于改革开放红利。中国广核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晓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大亚湾核站为例,中法双方在该项目上一路走来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这得益于中国40年来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共赢互利,为核领域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也让核企业坚定了走科技创新道路的决心。黄晓飞说,尽管科技创新投入往往短期内难以看到成果,但中广核多年来坚持加大投入力度,近几年相关科技成果频出。
2017年5月25日,中国自主三代核“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5号机组穹顶吊装成功,这是全球核建设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高度最高的一次穹顶吊装。 发 钟欣 摄
作为中国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技术,“华龙一号”便是上述成果之一。据介绍,其安全和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三代核技术先进水平,并充分利用中国目前成熟的核装备制造业体系,具有良好经济性。
2015年10月,中广核和法国力集团(EDF)签订了英国新建核项目的投资协议,中广核牵头的中方联合体将与EDF共同投资兴建英国欣克利角C核项目,并共同推进赛兹韦尔C和布拉德韦尔B两大后续核项目,其中“华龙一号”在通过英国通用设计审查后将应用于布拉德韦尔B项目。
在高铁领域,中国亦始终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原则,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目前,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中泰铁路、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轻轨等一批国际铁路合作项目顺利推进。
“中国高铁已成为全球铁路同行共同交流合作的平台。”赵红卫说,现在不仅是中国工程师“走出去”,更多是国外铁路同行到中国来,体验、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态,“我们也非常乐于把高铁发展经验与国外同行分享,共同促进整个世界铁路技术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