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企业西行“三步曲”:从援边建设到互
南宁12月16日 (记者 杨陈)从上世纪50年代末援边建设,到千禧年响应西部大开发,再到新世纪扎根东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东部企业60年间谱写的西行“三步曲”,曲曲动听。
援边建设 为西部埋下工业种苗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中共中央做出沿海城市支援边疆的决策后,原本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迎来工业发展“春天”。蒋晓荣就是数万名上海支边青年中的一员。
1958年冬天,上海华东钢铁建筑厂工人蒋晓荣支边来到广西柳州工程机械厂(今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柳工”)。“当时为了给柳州钢铁厂造两座高炉,我们只能靠手拉、肩扛、背抬的方式挖坑、立杆和运料,炉子的很多部分就是拿锤子一次次地敲打出来的。”年近八旬的蒋晓荣如是说。
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在多方配合下,短短8年,柳工不仅让广西第一次有了自动化的炼铁设备,还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装载机。如今60年过去,该企业生产的大型装载机和挖掘机已行销全球130多个国家。
柳工仅是“沪厂南迁”的一个缩影。资料显示,1964年至1980年间,中国曾调派400万名包括东部企业人才在内的各领域民众,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区)建起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西部大开发 借力西部共闯东盟
相较于上世纪东部企业西行的单向式,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后,“东企西行”在互动、互利上全面提升。
柳州五菱汽车便是这一轮“东企西行”的受益者。该公司在2001年“牵手”上海汽车集团后,次年开创“中中外”合资模式的先河,成立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三方合作是优势资源的有机结合。”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练朝春介绍,合资后,股东方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优势集聚,公司产销量由2002年的15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215万辆,连续12年蝉联中国产销量冠军。2017年该公司在印尼建成子公司,成为首家在印尼投资建厂的中国车企。
“我们与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在马来西亚创建的钢铁项目已全线投产。这不仅是该国最大的钢铁厂,也填补了东盟全流程工艺生产的空白。”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明奇说,随着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不断升级,广西作为开放前沿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盛隆借力广西成功“闯”入东盟。
国际产能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进入新世纪,得益于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开启,中国东部企业加速西行,赴东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浙江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合作开发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是中国首批19家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之一。经过10多年发展,已吸引了包括汽配、机械、子等在内的数十家中资企业入驻,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抱团发展的商业平台。
境外经贸合作区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的同时,也让东盟民众从中受益。
罗勇工业园总裁徐根罗介绍:“园区三期开发完成后,预计将容纳300家企业,为泰国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
“从2012年起,我们已联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累计培训中柬员工3.5万余人次。”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坚刚说。
在这片由江苏红豆集团主导建设的经济特区,工人每天下班后便会进入培训班,学习市场营销、中文、商务英语等课程。“我们联合申办的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已正式获批,未来将为打造特区2.0升级版提供人才支撑。”陈坚刚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