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基层政务公号沦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应这样“圈粉”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5-29 04:00:58
浏览

  内容“接地气”,语言“识乡情”,政策“通民心”,文章“可传播”
  基层政务公号应该这样“圈粉”(网上中国)

  “写文稿、配图片、想版式,发布完一篇政务公号文章后还要及时更新另一个政务公号。几天后,却发现这些内容的阅读量都很低……”采访中,一位基层干部无奈地对记者说。近年来,行政部门的融媒体发展进程不断深入,“两微一端”成为“标配”。然而,一些基层政务公号也存在内容可读性不强的问题,有的只是工作动态的简单罗列,没有起到更好服务群众的作用。

  专家指出,基层政务公号应走出单纯追求数量的误区,更好地实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目的,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里释放出来,才能让“一根针”更好地穿起“千条线”。

  “掌上政务”不能变成“掌上烦恼”  

  今年4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220多个镇级、村级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停止运营,目的就是为了给基层减负。

  这让长兴县李家巷镇党建办主任陆伟忠着实松了一口气,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在此之前,每天有4个微信公众号要运营,“包括我本人在内,牵扯了我们镇里四五个编辑人员。”陆伟忠说。

  对一些乡镇的政务公号来说,做一期工作动态要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陆伟忠坦言,每做一期需要花两三个小时来收集信息,有些信息大家会发布在工作群里,而还未发布的动态则需要他去各个科室汇总,最后才能做成一期正式发布的公号。与此同时,基层人员还有不少繁重琐碎的工作,在公号叫停之后,陆伟忠和同事们可以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基层实际工作中去。

  “掌上政务”的推广目的,原本是为了增加群众和基层干部的便利,绝非变成“掌上烦恼”。有些基层政务公号粉丝数量少、发布内容的阅读数很低,想通过公号来实现面向公众的信息传播和发布,效果并不理想,在运营过程中却白白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

  一些政务公号沦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从目前来看,某些镇和村一级的政务公号定位模糊、运营不规范,读者寥寥,确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嫌。

  “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媒体融合,应用新媒体手段打造数字化平台服务百姓,原本是件好事。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有些却“变了味”,有的成了“自娱自乐”的“政绩口红”;有的沦为“僵尸号”;有的只是单纯公务动态的“复制、粘贴”……距离政务宣传掌上平台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不仅是微信公众号,一些政务类App(应用程序)也让基层干部疲于应对。2018年10月,浙江省纪委督导组在舟山市明察暗访时,曾接到当地一位基层干部反映,其手机上常用的政务App多达14个。这位舟山的干部坦言,这还不包括微信公众号,自己上班时要不停盯着手机,牵扯了大量精力,甚至会被来办事的群众误认为自己是在上班时玩手机。此前曾有报道指出,一些基层干部被要求安装与工作无关的统计类客户端,目的就是帮助有关单位“填写各类调查问卷”,这也引起了基层干部的反感。

  把握群众需求,提高政务公号使用率

  在互联网日益成为信息集散地和舆论策源地的今天,政务公号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也是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政务公号如何“圈粉”?专家指出,究其根本,还是要创新内容生产方式,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增强群众的认同度和喜爱度。同时整合资源,提升群众的政务公号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