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坝”背后军民守卫者:保护家园义
“国之重器”背后的绿色方阵
资料图:三峡大坝泄洪。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看了以后非常振奋。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4月下旬,习主席在考察三峡坝区时饱含深情的话语,久久回荡在大江南北,让无数“三峡人”倍感荣光。
国之重器,造福人民。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大幅提升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迄今已累计发超过一万一千亿千瓦时,输范围覆盖半个中国;显著改善了长江通航条件。
三峡梦圆的背后,是一段军民联合奋战的壮阔历程。
“那时候就是夜以继日干,一心要把工程早日建好”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开启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征程。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一支支建设队伍汇聚湖北宜昌,沉寂已久的峡江两岸顿时沸腾起来。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水站、通航建筑物等组成,工程规模之大、技术之复杂,堪称世界之最。”宜昌军分区领导介绍,当年,军分区联合葛洲坝集团等主体建设单位在各级成立民兵组织,动员近万名民兵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和任务会战,攻坚克难推进工程建设。
走进位于大坝右岸的三峡截流纪念园,一辆辆巨大的装卸车等大型施工机械,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当年火热的建设场景。“这些是保留下来的实物,曾经都被冠以‘民兵号’。”葛洲坝集团宜昌基地管理局党委书记钟振清告诉记者,在当年的建设工地上,到处飘扬着民兵突击队、民兵工程、民兵号机车的鲜艳旗帜。
1997年11月8日,数千民兵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奋战,成功将左右两道戗堤连接在一起,打赢了大江截流这场“世纪之战”。1998年,某民兵团紧抓快干6个月,抢在汛前安全封闭防渗墙,保证了大坝基坑如期开挖浇筑。一个个难关在民兵的努力下被攻克。“那时候就是夜以继日干,一心要把工程早日建好。”当年的民兵班长、葛洲坝集团退休职工周光成说。
世纪工程,质量第一。各级民兵在建设中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活动,先后获得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700多项专利,创造数十项世界纪录和“三峡第一爆”“深水土石围堰施工”等诸多创举。
从大坝左岸的坛子岭上俯瞰,三峡船闸通道就像从山体中切割出来一般壮观。“这是当今世界水头最高、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级数最多的双线五级船闸。”从武警水部队转业的三峡集团三峡枢纽保卫部副主任胡国宪告诉记者,24年前,武警水官兵在这里打响了工程建设第一炮,先后完成双线五级船闸建设、大江截流、源站施工等重大任务。
在船闸建设中,官兵连续奋战20个月,搬走了18座山头,开挖土石4200多万方,攻克了高边坡锚固、深直立墙开挖、世界最大“人字门”安装等多项世界技术难题,创造了水工程史上的奇迹。
十余载艰苦奋战,筑就举世奇观。在大坝建成的那一天,现场军民欢声雷动,他们4000多个日夜的辛勤付出,造就了一座雄跨大江两岸的伟大工程。
资料图:云雾中的三峡大坝。 文振效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守世界第一大坝,尽卫士第一职责”
“伍厢庙方向,30米水下发现可疑目标,正在向坝底靠近。”武警宜昌支队某大队官兵正在进行一场夜间水陆反恐演练。
这是一支守护大坝的拳头力量。三峡大坝建成后,武警宜昌支队根据需要调整勤务部署,形成陆、水、空立体交叉的防护力量。
“守世界第一大坝,尽卫士第一职责。”在大坝上勤仪式上,支队官兵面对国旗许下铮铮誓言。20多年来,他们用铁肩担当和过硬本领守护着三峡大坝的安全。
一年夏天,三峡大坝迎来一场特大洪峰,大量木头、垃圾等杂物顺江而下涌至坝头,一艘拖轮的舵叶被树桩卡住,船体瞬间失去动力冲向大坝。千钧一发之际,支队火速出动两艘交通艇,官兵沉着应对,用四股碗口粗的缆绳牢牢牵住拖轮,采用交替牵引的办法奋力驶向安全区域。险情化解后,拉船的缆绳绷断了两股。
烈日当空,记者来到大坝坝顶,哨位上的战士一个个精神抖擞,警惕地观察周边情况。支队领导告诉记者,夏日坝顶温度最高可达60摄氏度。
“坝区防卫任务艰巨,需要军警民联手做好安防工作。”宜昌军分区相关领导告诉记者,工程竣工不久,他们即组织动员现役和民兵力量,与驻地武警部队、三峡集团枢纽管理局保卫部、海事和公安部门建立联防联管机制,为大坝筑起牢固的安全屏障。
近年来,随着三峡专用公路扩大开放和三峡大坝景点门票免费,游客数量骤增,给安全管控带来很大难度。各级预备役组织主动协助武警和公安部门开展巡逻执勤,及时排堵解疏,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了坝区及周边环境正规有序。
资料图:三峡坝区武警。刘康 摄
“当年搬迁为三峡,如今为了家园更美丽,更要义不容辞保护她”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紧邻三峡大坝的太平溪镇许家冲村,雨后呈现一派水墨中国画的景致。
走在该村宽阔的柏油马路上,一栋栋亮丽的居民楼映入眼帘,记者来到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侧的便民洗衣池时,6名村民正在捶洗衣物。
“习总书记关切地询问我们的生活情况,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暖融融的。”村民陈明珍兴奋地回忆起不久前习总书记来到村里时的情景。“现在生活有保障,环境又这么好,我们对移民后的生活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