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的“十二时辰”:写作之外,我也很有趣(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7-11 08:12:02
浏览

  

图片来历:马伯庸微博截图

图片来历:马伯庸微博截图

  固然挺有信心,但他确实没想到剧能这么火,演了没几集,以前的同学、同事扎堆打电话、发微信找他聊,他才意识到这部剧真正“出圈”。

  马伯庸也在网上跟各人互动。有人奇怪主角张小敬的名字太萌,他就转发了一条微博,晒出了两张图片,一个是一本书的封面,一个是书中的一段内容,清清楚楚写着“骑士张小敬射国忠落马”,表明人名的由来。

  无疑,他对《长安十二时辰》很满足:它提供了足够富厚的寓目维度,喜欢甲胄的人,可以去探讨甲胄的造型;喜欢衣饰的人,可以去相识、研究衣饰……每小我私家都能在剧中找到一个点去深入探讨。

  “播到此刻,网上也已出来许多几何篇衣饰、修建、道具的汗青考证文章。这对一个剧来说是一件很可贵的工作。”马伯庸说。

  搜论文当写作素材的“较真”作家

  说起来,《长安十二时辰》只是马伯庸浩瀚以汗青为配景的作品之一。在它之前,《骨董局中局》、《三国机要》都拥有不错的热度,非虚构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也正在由主持人张腾岳录制有声书。

  读者喜欢他的小说,很洪流平上是因为书中富厚的想象力。马伯庸说,这得归功于当年高级工程师怙恃的“散养”立场,家里有个大书架,他随时都能拿书看,甚至仿佛还看过《金瓶梅》。

马伯庸。受访者供图

马伯庸。受访者供图

  “念书必然要博看众家,说不定你会发明一个更舒适的阅读圈子。”马伯庸念书很杂,老舍的语言、马克·吐温的诙谐方法,都对他的创作有影响。

  事情后,马伯庸开始实验写作。他特喜欢在CNKI搜论文素材,写《骨董局中局》时就跟专业常识较真,动笔前先去恶补一顿骨董判断武艺,“你至少得分得清盘子跟碗吧?就这样,写完后,专业伴侣还说裂痕多得跟网兜似的”。

  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时,有一篇讲到杨干院的故事。他从一篇论文中发明线索,得知只有社科院有原本史料,并且也已经属于文物。马伯庸大着胆量跑已往,然后就被赶出来了,本来人家那是需要证件和先容信的。

  通过熟人引荐,他找到社科院一位老师,幸运的是,按照那本史料整理的文字要颁发了。正遇上过年,马伯庸就带着一堆杂志去了三亚,“整个春节没干此外,就是把书读完,再写出来”。

  一个有趣的“戏精”

  固然写书时爱较真,但假如让伴侣用一个词总结糊口中的马伯庸,那十有八九是有趣或“好玩”。

  好比,在2015年时,他刻意告退专职写作,只是想实验下自由散漫的糊口。只不外之后的写作纪律依然带着朝九晚五的烙印,他也只有在出格嘈杂的处所才气写得出对象。

马伯庸。受访者供图

马伯庸。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