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青到著名作家 梁晓声如何用笔记录时代变迁?(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7-29 00:17:23
浏览

  其中,《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被许多读者认为是梁晓声的一部重要作品。书中描写了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知识青年李晓燕、王志刚和梁珊珊等人征服“满盖荒原”、战胜“鬼沼”的故事,中间穿插了一些爱情故事。

  书的内容富有传奇性,有英雄主义,也有很细节化的描写。故事结尾时,知青们要返城时,团部着火,参加救火的人身上都烧破了,脸、手也烧伤了,老团长说,参加救火的人站这边,其他人站那边,参加救火的知青先来办理返城手续。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出名后,许多知青给梁晓声写信,想看有关当年的故事。尽管也有其他写作上的想法,但梁晓声还是觉得要先圆了“欠他们的一个梦”。后来又有了《年轮》《返城年代》等作品。

  “那时写知青还有一点,确实想为知青的总体形象进行文学形式的表白。”梁晓声感慨地说。

  时评与文学:两支笔写作

  古今中外的作家,大多是“两支笔写作”,几乎没有哪个是只写诗或只写小说。梁晓声也是如此,小说之外,他写了为数不少的评论,涉及就业、教育等方面,文笔犀利。

资料图:著名作家梁晓声新作《人世间》在京首发 高凯 摄

资料图:著名作家梁晓声新作《人世间》在京首发 高凯 摄

  至于为什么要写时评,梁晓声解释,有时候社会实事就摆在你的面前,你有一种急迫的想要表达的一种愿望,“这种表达愿望的冲动和文学没有太多关系,但它是知识分子作为这个社会公众一员的一种态度,很重要”。

  他写的时评里,更多的是跟文史有关,由于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有一些涉及社会现象的,后来就变成了提案。

  “社会时评可能更在于是一种当下态度,非常具体;而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戏剧,则可能是对‘人性’永恒主题的不断诠释。”所以,对梁晓声来说,无法说在哪种类型的写作上更有优势,“这是两类文体,写作标准几乎完全不同”。

  他的小说创作确实没有丢下。此前,梁晓声写出了《人世间》,这也被认为是他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高峰。全书共计115万字,多角度描写中国社会和百姓生活的变化,展示了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被称为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我通过一部长篇(小说)来实践,注入这一点: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他有一个基本想法,就是“拾遗补缺”,“终究我不是批评家,是创作者:按照你的文学理念创作你的作品来给世人看。你补上就够了,至于有多少人看?你做了,如此而已。” 

  为从前留下文字记录

  的确,在几十年间,梁晓声本身就是许多事情的亲历者。

资料图:梁晓声(左二)在发布会上。现代出版社供图

资料图:梁晓声(左二)在发布会上。现代出版社供图

  如今,他感叹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现在的话,你看在我们的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桥梁建设,轮船建设制造方面,都是处于世界一流的一种水平。所以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一个普惠的成果”。

  “给我们自己的国家时间,以这样的速度,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相信我们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所获得到的改革成果会更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