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器材难觅儿童“专属” 居民呼吁高质量游乐设施(2)
秦红岭告诉记者,她妹妹的儿子上初三,上周还抱怨,小区里有老年人的健身设施,也有儿童的游乐设施,但找不到针对十多岁少年设置的运动设施,希望有个单杠能做引体向上运动,锻炼一下臂力。“社区没有适合少年儿童的运动设施和活动场地,也是造成小胖墩和‘宅男’的部分原因。”
此外秦红岭提到,北京现有的公园中儿童活动场所通常都依赖儿童器材,普遍存在千篇一律的情况,缺乏自然性、趣味性和益智性。
“近几年,我们学校不少年轻老师带着孩子去国外访学,回国后他们反映,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城市针对青少年的体育设施和文化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人性化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秦红岭举例,海淀区新建一座定位为有童趣的社区公园,有老师发来国外相关公园对比照片,感觉设计单调,体现不出童趣。
现象3
摇摇车音乐被指扰民
在朝阳区石韵浩庭小区,每天上午9点、傍晚6点,都有不少老人带着孩子到小区“儿童乐园”,玩滑梯和跷跷板。“2006年搬来的时候就有了,孩子下楼就能玩,挺方便的。”居民张先生说,虽只有三个游乐设施,但家长很满意乐园的软性地面材料,安全性比较高,小孩摔倒了也不会受伤。
目前,一些新建小区已经规划或正在引入儿童游乐设施,对于儿童游乐设施的种类和质量,家长有更高的期待。
家住朝阳区的史女士说,前不久,小区物业在小区中心广场一隅安装了两个儿童投币摇摇车,在业主群里引起很大争议。有居民认为,摇摇车的卡通形象有点丑,和小区自然清新的环境不相符。家住低层的居民则反映,夏天大家都开着窗子,摇摇车大声播放音乐很扰民。“还有些居民认为,小区应该引入免费、益智、质量高的儿童游乐设施,而不是通过这类设施赚钱。在居民的强烈要求下,物业将摇摇车拆除。”
■ 探索
设施细分年龄段 打造儿童友好社区
怎么让城市空间对儿童更加友好?目前北京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合作,在安居里社区附近进行“儿童友好”改造。
规划师李金晨去年提出在街区更新中实践“儿童友好社区”,选择安居里社区附近一条儿童上下学的必经之路,营造游戏和社交空间。“在我们的构想中,这条路是为孩子带来艺术熏陶的街巷,不仅设置滑梯等游戏设施,还将通过墙绘、儿童作品展示等形式,吸引孩子放学后在此停留。”
在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指18岁以下的人,李金晨团队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更多是14岁以下的儿童。“达到儿童友好,首先要让儿童参与进来。”设计团队做了几场活动,通过投票游戏和问答,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场景的感受和设施的依赖性有所不同。”为此,设计师细分孩子年龄段,计划按照0-3岁、4-6岁、7-9岁、10-11岁、12-14岁等不同阶段儿童的身高和特征,提供相应的空间和游戏,同时也设计了让孩子们共融、有交集的空间。
他认为,北京的口袋公园、街边绿地等都可以嵌入儿童友好空间。他强调,“儿童友好”一定要坚持“公益性”,否则就和室内商场的收费游乐园没有本质区别。
建设儿童友好社区 安全性至关重要
今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史家胡同启动儿童友好社区的研究。规划师王虹光介绍,现在的孩子独立玩耍时间、课后互动社交时间较短,“很多孩子走出校门,就钻进父母的车里,丧失了交流和自主活动的条件。”项目中,北京交通大学老师组织的“路上观察团”发现,家长之所以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玩,是认为车辆和行人过多,交通安全无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