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物胚胎培育人类移植器官 面对的是理与技术两座大山!(2)
但在这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要回答。芝加哥大学的医生与生物伦理学家丹尼尔·苏尔梅西表示:“为了获得科学知识,我们对人类的所作所为是否有任何限制?而究竟哪些可以算人类?”
这正是相当一部分生物伦理学家的担忧——此类研究可能导致目标器官的发育未按设计完成,特别是可能影响发育中的动物大脑,以及相关认知功能。
那么,实验鼠还是不是鼠?实验猪还是不是猪?
这就是民众最担忧的,是否会出现“人兽杂交”生物问题。其答案又是否会令人不寒而栗?甚至,因为无从界定而无法做出答案?
针对伦理学家的质疑,中内启光表示,他们已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到了这些疑虑,因此他们尝试的是有针对性的器官生成,这样一来,杂合胚胎的发育只限定在对胰腺的控制上。
据日本媒体称,中内启光团队将会密切监察老鼠胎儿,一旦发现其大脑含有30%以上的人类细胞,将不予出生,产下后也会最长观察2年。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员表示,目前谨慎行事是有益的,这样可以更多地与公众进行对话,从而减轻焦虑和不安。
不过,另一个问题同样令人担忧——让人类细胞在另一个物种中生长,并不容易。
此前在2018年美国科学促进会会议上,中内启光团队声称已将人类iPS细胞植入羊胚胎中,但生长了28天的杂交产物仅含有极少的人类细胞,并不像一个“正经器官”——也可能是因为人类和绵羊之间的基因距离。
这再度引起一些科学家们的怀疑:顶着巨大伦理争议去发展“人—动物胚胎”,是否有确切意义。
中内启光的意见是,日本政府此次“开绿灯”,将使他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将对处于不同阶段的iPS细胞以及转基因iPS细胞进行实验,确定是什么限制了人类细胞在动物胚胎中的生长。
但现阶段来看,混合胚胎研究的界限似乎仍未清晰划定,究竟谁拥有明确的权利和客观的洞察力,可以规范指导人类未来的生物研究方向?如果一切仍不明朗,那么技术上的挑战和伦理上的担忧,依然使得器官异种移植的道路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