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30城下雨仍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为何这么难?(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06 13:21:52
浏览

  住建部于2018年底批准为国标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已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评价标准》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应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理念系统谋划,因地制宜、灰绿结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方法综合施策。

  《评价标准》还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要从项目建设与实施的有效性、能否实现海绵效应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城市热岛效应缓解”为考察内容,其他为考核内容。

  赵萍表示,《评价标准》的实施可以帮助海绵城市建设从基础的定性阶段,进入定量建设阶段。但无论是评价标准还是具体的技术标准,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把30个试点城市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最近赵萍与业内专家讨论发现,许多试点城市前期走过的一些弯路,后续其他城市还在走。

  赵萍认为,在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就应该把海绵城市的指标纳入考核要求中,在项目的竣工环节也要照此验收。“如果把这两端给管住了,那么新建项目会按海绵要求进行建设。”否则,一些试点措施也只是在应付检查,并不是真正发挥效用。

  陈前虎则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从前期的规划,到设计、施工、建设,再到后期运维管理,都需要制定标准。“不能建好了没人管,或者重建设、轻管理,不然建了也白建。”但现实的情况是,有很多海绵设施建好却无人管理,导致垃圾淤塞,海绵设施没法发挥作用。

  在调研中陈前虎还发现,海绵城市建设经常受制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困难,“各自有一套标准,相互之间没有协同”。而且,因为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而海绵城市的投资周期较长,相应的投资进度也受到一定影响。

  要破解这些难题,往往需要地方政府一把手重视。“如果说不是由市委书记或者市长一起来推动的话,海绵城市要想建成很困难。”陈前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