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寿光水灾后这一年:菜价“奇好” 但只能用于还债(2)
那场雨下着下着,赵显政不放心,去查看自家大棚。水漫过了土路,人只能从田陇上试探着往前迈步。最后,他心疼地看着已经长到小腿高的茄子秧被倒塌的棚架压在泥水里。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昼夜轮流在棚里用土和薄膜试图挡住不断涌进的水。棚里的水位越升越高,从到人的脚踝再到齐腰深。再后来,任何阻挡的尝试都无效了。
水灾两个月后,他的大哥赵显滨问过他:“你那个棚还搭吧,我找人给你建起来?”
“太晚了,明年再建吧。”
赵显滨从事的是建筑业,只不过建的是蔬菜大棚。寿光水灾后,他带着队伍从山东另一地回来,给村里建大棚。
灾后,许多大棚仅排出积水就用了两个多月。随后,温度下降,进入秋冬季,一些大棚没有立即重建。据报道,寿光有10.6万个蔬菜大棚受灾。到2019年3月,寿光市政府的年度工作报告里说,“10.1万个受灾蔬菜大棚恢复正常生产”。
村里的苗场也没有逃过劫难。苗场被淹,使得许多受灾不算严重的菜农,得不到及时的蔬菜幼苗供应,也延误了种菜。
2019年3月,年味儿还残余在各家的门户和街道的两旁,红灯笼上还粘着爆竹的纸屑,赵显政和媳妇商量,是时候把塌了的大棚搭起来了。
毕竟,他们还得种菜。“想吃啥吃啥,该干啥干啥,日子不还得过下去?”
种菜是寿光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里素以农耕文化闻名,还是世界上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的诞生地。过去30年间,寿光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与批发市场。
“毛主席那时候不是说嘛,无商不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当地一位叫赵志武的老人说,“千买卖,万买卖,不如老百姓翻土块。”
在寿光,一户人家拥有3个以上大棚是很常见的。灾后,重建这些大棚需要较大资金投入。赵显政说,许多无力投入的人选择了外出工作。“棚都倒了,没钱建那不就出去打工了?”
赵显政的一个哥哥今年63岁,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在水灾中倒了一个棚。由于上了年纪,他没再打算重建大棚,而是去了附近的一所中学当保安。
许多寿光人去外地打工,仍离不开大棚——他们从事大棚搭建和大棚种植技术支持工作。据村民介绍,做搭棚的劳力一天能有200元的收入,而做技术指导一天则有500元。
考虑到重建大棚问题,灾后,当地政府发布了一项贴息贷款的政策。东方村所在的寿光市纪台镇,镇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贴息贷款在灾后两个月便已开始办理,借贷的金额大多在20万元到40万元之间。
据统计,到2019年3月,寿光发放的灾后重建贴息贷款有4.34亿元。
但是,秦志伟不是寿光本地人,无法获得这种贷款,他只能再次举债重建。
今年,茄子等蔬菜价格良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受灾者的亏空。在纪台镇从事蔬菜收购的菜商刘心玉说,茄子刚开园的那个月,价格相当好,有些种得早,一个棚已经卖了4万多元。
秦志伟看着棚里残破的薄膜说,今年菜价“奇好”,但只能用于“打饥荒”——“打饥荒”的意思是,还债。
在一个收获的早上,赵显政夫妇摸黑来到棚里采摘茄子。几个小时后,长达140米的大棚,他们已经采摘了一轮。大棚的杆子上挂着一台收音机,听着广播里的声音,这家人把茄子码齐放在泡沫箱子里。一早上,总共收了326斤。从这里出发,它们会最终到达外地的某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