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不是过期折扣带来人气 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08 14:03:20
浏览

  不少业内人士介绍,食品流通一般会经过品牌商(或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线下商超和线上电商为了降低库存积压风险,不收超过保质期限1/3的国产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限1/2的进口食品。以一年保质期的食品为例,国产商品过了生产日期往后的4个月,进口商品过了6个月,往往就不能进入常见渠道售卖。

  徐鹏观察,因为市场情况变动,各上游商家很难做到精准预测,在批发、供货和售卖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临期但还未出售的产品,这就导致了滞销品需要处理的局面。

  在一些商家眼中,这恰恰是商机所在。“食品不应该有临期品,临期品只是资源错配,没有找到适合它的人。”邱喆说,善食者联盟就是要通过数据积累,让对保质期有不同偏好的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商品。

  雷勇认为,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清仓渠道非常分散,它们大多体量很小、位置偏远、无计划性和可预测性,商品的流通效率和销售速度很低。食品一旦从临期商品变成过期商品,对厂家和经销商来说就是负资产。好食期希望从源头来提高行业的流通效率,打造一种全新的“日期越近越便宜的品牌食品特卖电商”。“我们往往一天就能为厂商清仓几十万单的库存,线下即便是大型连锁店都是不敢想象的。”雷勇说。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商品性价比的追求得以满足。

  邱喆说:“我们在运营的过程中发现,消费者大多数时候真正在意的不是保质期而是价格。之所以会挑保质期,主要是因为市面上出售的商品即便保质期有差异,价格也相同,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难以被满足。一旦提供差异化定价,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便不再拒绝临期商品。”

  一些线下的门店主打进口折扣食品,也与越来越多人青睐进口商品相关。徐鹏说,他们主要的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敏感性相对较高,但大家都有买好产品尤其是买进口商品的意愿,这其中也暗合了消费升级的大势。

  市场规模庞大,未来仍可想象

  临期食品生意究竟有多大?

  雷勇说,每年全国因为流通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食品损耗多达上千亿元。徐鹏就进口食品算了一笔账:2017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已经突破600亿美元,按5%的库存沉淀计算,这就是上百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而且规模还会不断扩大”。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仅零食行业,全国目前年产值就已超过2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如何减少临期食品的浪费,的确值得探讨。

  不过,当前针对临期食品的各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消费者抱怨对商品保质期的提示尚不到位。北京居民张女士说,她每次买打折食品,都会仔细看看保质期,预估自家能不能在保质期内食用完。但一些不清楚情况的消费者,往往看价格合适就拿走了。按照相关规定,食品经营者在售卖临期食品时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但笔者走访发现,一些出售进口临期食品的折扣店没有对商品保质期进行提示,消费者在选购此类商品时还需注意。

  也有消费者表示,对进口食品折扣店究竟能省多少,大部分其实不知情。“只觉得和同类商品比较起来应该是挺便宜的,具体这款商品怎么样、原价多少、打了几折,也不会去仔细查询,只希望使用感受还不错。”一名正在折扣店里选购的年轻小伙儿说。在一些线下进口食品折扣店,商品的原价、折扣等信息不全,基本是“一口价”的方式,这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赚的还是信息不透明的钱”。

  而对于线上平台来说,如何将新的商业模式推向消费者和食品厂商、品牌商,理顺跟现有零售体系的关系,则是需要突破的问题。